合同解除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溯及地消灭(继续性合同除外)尚未履行的给付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给付应予返定,无过错方造成损失的可请求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合同法》第97条就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作了规定,但该规定比较原则。理论界就合同解除也多重于条件方面的研究。然而,实务中就合同解除后产生的法律问题特别是违约金责任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及处理也比较混乱。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案例入手,就合同解除后违约金问题定金问题产生的三个争议发表意见。
在我可以见到的判决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但笔者对此存有疑问,法院缘何支持买方两项请求,乍看,理由也是很充分的,首先,既然已具备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现买方主张那么就应解除。其次,既然合同中有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违约金约定,且该条款又不存在无效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情形,现买方主张,当然也要支持。再次,若仅解除合同而不追究违约方的违约金责任,岂不放纵了违约,合同即法又从何谈起。但通述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判决其时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因为买方的两项诉请并非并行不悖,而是并行相悖的。何出并行相悖之言,因为买方两项诉请在内在逻辑连接上存在矛盾。申言之,通过探求买方内心真实意思不难发现,买方一方面要求解除合同关系,让全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另一方面又要求在合同解除时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买方这种逻辑混乱的意思表示若一旦被法院采信,反映在判决上就是二个在逻辑上有冲突的请求出现在一份判决上。法院在处理合同纠纷时,依当事人诉请,首先确定双方的合同关系是否有效,是否解除,是否可变更、可撤销。确定了合同法律关系的效力后,尔后依据不同的效力状态作相应处理,还是一般逻辑。若同时支持,岂不就会引起逻辑混乱且自相矛盾。可能有人要问,若不同时支持,买方合法权益岂不得不到保护。其时不然,买方完全可以避开因逻辑冲突给自己带来的不利,此在下面再述。一份合法的判决不仅要符合实体法及程序法的规定,同时也要符合法律逻辑也即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已不存在(合同解除),谈何结论(违约金责任)。
根据前述观点,买方在合同解除后无权依据原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条款追究卖方的违约金责任。买方的两项诉请存在逻辑冲突,不符合法律逻辑。买方一方面要求解除合同,让全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另一方面又要求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这种逻辑混乱的意思表示在判决上会导致冲突的请求。买方应当放弃合同中有利于自己的条款所隐含的权利,守约方的积极行为也可推断守约已经放弃自己本可行驶的权利。
根据前述观点,合同解除后,双方不能依据原合同约定的定金条款追究卖方的定金责任。定金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解除时,定金合同也消灭。违约金既有约定违约金,也有法定违约金,而法定违约金是不依合同双方约定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