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终止 > 合同提存 > 定作合同债权人可以提存吗

定作合同债权人可以提存吗

时间:2024-09-18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4855
合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所订立的,合同的纠纷往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繁杂,但是对于合同,是多重多样的,合同的提存问题,定作合同债权人可以提存吗,针对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欢迎您的阅读。

定作合同债权人的提存权

债务消灭与提存物所有权

根据定作合同,债权人可以选择将标的物提存。一旦标的物被提存,债务就会被消灭,债权人也会获得提存物的所有权,并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然而,提存只是一种消灭债务的措施。在双方有债务的合同中,只有当合同当事人双方都履行了各自的义务,合同才能终止。

附条件的提存

有时债务人虽然提存了标的物,并按照合同履行了自己的债务,但债权人却未履行对债务人的义务。为了避免先行履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保证自己债权的实现,债务人可以对提存部门交付提存物的行为附加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债权人履行了对债务人的义务,或者提供了相应的担保后,债务人才能领取提存物。如果不符合附加条件,提存部门应当拒绝债权人领取提存物。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时限

尽管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如果长期不行使这个权利,不仅会使权利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还会给提存部门增加负担,同时也不符合物质有效利用的原则。因此,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在提存之日起五年内未行使而消灭。如果提存物经过五年,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提存物的受领人将不能再对提存物主张权利。

提存的法律后果

一旦标的物被提存,不论债权人是否提取,都会产生债务消灭的法律效果。根据法律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交付之日起转移。提存被视为标的物的交付,因此,自提存之日起,提存物的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作为提存物的所有者。债权人享有该标的物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风险。然而,提存后,由于不可抗力、标的物的自然变化、第三人的原因或提存人保管不当,标的物可能会被毁坏、损失,甚至不复存在。债权人需要承担标的物毁损和灭失的风险。一方面,债权人需要承担因不可抗力、标的物自身性质而产生的毁损和灭失的后果;另一方面,债权人需要负责向对标的物毁损和灭失负有责任的第三人或提存保管人索赔。

提存物的孳息

提存物的孳息是指标的物产生的收益。孳息可以分为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法定孳息是指根据法律关系产生的收益,例如金钱的利息、有价证券的股息和红利。自然孳息是指根据自然规律产生的收益,例如母牛所生产的牛犊。作为提存物的所有者,债权人享有提存物的孳息的权利。因此,在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

提存费用

提存费用包括公告费、邮费、保管费、评估鉴定费、拍卖变卖费、保险费以及为保管、处理、运输提存标的物所支出的其他费用。作为提存物的所有者,债权人有责任支付提存费用。如果债权人不支付提存费用,提存人有权留置相应价值的提存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权申报的特殊情形

    债权申报的多种特殊情形。包括职工债权、利息请求权、待定债权、连带债权、连带债务人的代位求偿权等方面的内容。还讨论了关于连带债务的债权人、待履行合同相对人的赔偿请求权、善意受托人的请求权以及票据付款人的请求权的申报处理方式。

  • 留置合同与保证合同的关系

    留置合同与保证合同的关系。留置担保的前提是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可通过单独担保合同或主合同中的留置担保条款明确。留置权的行使需满足持续占有债务人动产、债务人未履行债务且不存在妨碍留置权实现的情形。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留置权有明确规定,包

  • 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人身伤害等侵权类案件

    侵权类案件中的赔偿标准及相关费用,包括人身伤害、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侵权案件中赔偿义务人应承担的费用,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合同案件中的费用处理。同时,文章还涉及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类案件的赔偿标准和合理开支。法律援助类案件中办理法律援助所需的费

  • 关于民间抵押借贷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问题的讨论

    民间抵押借贷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过程中遇到的多重问题。首先提及债务人可能恶意串通抵押全部财产给某一债权人,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其次,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处的行为愈发普遍,增加了公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再次,有些合法形式的公证文书可能掩盖不合法利益。另外

  • 如何取消担保
  • 企业借款担保合同无效的后果
  • 借款合同担保人条款如何设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