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对自己所有的车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无法支配的局面,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本无法预见、无力控制。车辆由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以合法行为或非法行为实际控制运行,且肇事的驾驶员与车主不存在隶属、雇佣、监护、代理等身份关系,如果此时仍机械地判由车主承担民事责任,则不符合危险控制理论和报偿理论,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批复中指出,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被盗车辆所有人的免责情形,应是车辆所有人对机动车辆的管理并无过失的瑕疵。对于机动车辆所有人对其机动车辆的管理有过失或瑕疵时,也予以免责,则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并有可能给机动车所有人推卸责任给了借口。比如将机动车马达钥匙留于原位,且未锁门离开机动车,随后机动车被盗,对这一情形也予免责,违背危险责任思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21日作出的《关于购买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中规定,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购买方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所有权的,购买方以自己名义与他人订立货物运输合同并使用该车运输时,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出卖方不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笔者的观点,以下情形也可以免除机动车辆所有人的责任:
在《民法通则》颁行后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以前,司法实务界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及法律适用,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应当适用无过错原则,既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然而,《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在确定责任主体方面不够严谨,且过于简单,容易产生歧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车辆的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对驾驶员所在单位与车辆所有人的关系作出明确解释,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不一致的处理方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一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作为调整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特别法。二是在制定并颁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应对分期付款购车出卖方保留车辆所有权、旧机动车辆买卖未过户、盗窃车辆、承包车辆运输、无偿借用车辆人自己驾驶车辆或雇佣驾驶员驾驶车辆等情形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诉讼主体及责任主体作出系统的司法解释。
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系列产品的合同内容,包括双方责任、付款方式、交货地点、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甲方提供加工品款式、数量、技术要求等,乙方严格按照甲方要求进行代加工活动。合同规定了争议解决办法和其他未尽事宜的处理方式。
一家大酒店与广告公司的印刷品加工承揽合同纠纷。合同未明确验收标准和质量异议期限,酒店方在使用中发现质量问题后拒付余款并反诉要求退货。律师根据法律规定,指出酒店方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质量异议的证据应视为怠于通知,并承担相应后果。定作人应当及时验收工作成果
加工承揽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承揽方与定作方的信息、加工成品的要求、质量要求、原材料的提供办法、技术资料和图纸的提供办法、价款或酬金、验收标准和方法等。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各项条款,以避免纠纷。
合同履行地的地域管辖范围及确定合同履行地的约定管辖法院的注意事项。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同类型的合同有不同的履行地确定原则。同时,在约定管辖法院时,需注意书面表达、选择范围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