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代理合同纠纷 > 法律对可得利益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对可得利益是如何规定的

时间:2024-09-02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8860
对营利性的追求是财富创造和市场交易的原动力。在商人眼中,公平不等于获得其物质投入的等额回报,而是通过交易行为获得盈利,以弥补交易过程时间、机会等隐性成本。因此,当一方违约导致交易不能如约进行时,司法实践对守约方“可得利益”的保护尤为重要。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对大家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法律对可得利益的规定及保护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应当预见到的损失。

规则一:通过约定违约金可保护可得利益

为了解决守约方预期利益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问题,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金包括对可得利益的赔偿。这样一来,法院在判断守约方可以获得的利益具体金额时,可以参照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规则二:提供具有参照意义的计算方法证明可得利益

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可得利益的具体金额,但当事人提供了切实合理的计算标准,法院更有可能支持守约方主张的可得利益。例如,可以根据政府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或行业公认的标准,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

规则三:根据合同文义及违约方经验证明可得利益的可预见性

根据《合同法》和最高法院的指导意见,可预见原则是判断违约方是否应赔偿守约方可得利益的标准。法院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违约方的经验以及一般人的预见能力来判断违约方是否应当预见守约方的可得利益。

规则四: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基于公平原则保护可得利益

根据公平原则,法院会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决定是否赔偿守约方的可得利益。如果违约方肆意终止合同,仅赔偿守约方的实际投入是不公平的。

总之,可得利益在我国合同法民事赔偿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以往法院对可得利益的支持较为保守,但随着商事审判理念的提倡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对可得利益的保护越来越灵活和开放。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终止及索赔方式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合同终止及索赔方式。合同终止的情况包括发包人原因引起的合同终止,如拖欠进度款等。承包人在合同终止后有索赔权利,可索赔已完工程价款、退场费用等,并有权要求赔偿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若合同未采用示范文本,承包人可依据相

  • 供需合同

    供需合同的签订过程及注意事项。合同强调了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包括合同标的、数量、质量等级、单价等条款。合同还涉及超出约定数量和期限的供油方式、油品所有权和风险转移、验收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此外,合同还明确了结算内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 可得利益是否构成诈骗罪的对象

    可得利益是否构成诈骗罪的对象。法律规定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仅为财物,可得利益不能成为诈骗罪的对象。可得利益是纯利润,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财产和预期利润。违约行为可能导致可得利益损失,可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

  • 采购合同
  •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规定
  • 代理合同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