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被聘为某民办学校副校长,负责教学安全工作。2008年7月,该校食堂和超市进行招标承包,王某某中标。然而,王某某后悔了,经协议退出承包,但学校扣留了他的5000元保证金。7月20日,王某某与第二承包人发生冲突,值班校长秦某出面调解并出具了一份承诺书,承诺学校会退还王某某的保证金。然而,学校在7月21日拒绝退还保证金。2008年10月,王某某将此事告上法院。一审判决认定秦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判决学校退还保证金。学校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2009年9月,学校以秦某的表见代理行为造成学校损失为由,起诉要求秦某赔偿学校损失5600元。本人接受秦某的委托担任其代理人。
对于秦某的行为,庭审中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秦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给学校造成了损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应赔偿学校的损失。第二种观点认为,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虽然给学校造成了损失,但不属于重大过失,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情况下,该代理行为有效。在表见代理关系中,行为人是无权代理人,但与被代理人的关系是代理关系,行为人与被代理人的地位是彼此独立的,没有依附关系,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两个民事主体,可与第三人形成三方主体关系。
相对于法人的主体而言,法人的职员对外并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是与法人属于同一个有机整体。法人职员的对外行为不能与第三人之间形成三方主体关系,因此职员的对外行为仅是代表行为而非代理行为。代表行为与代理行为在法律制度上具有本质不同。
表见代理与职务行为的区别在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人是法人单位职员并且从事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其行为实际上就是法人单位自己的行为,不存在单位职员的行为独立性问题,通常情况下并不属于民法理论上的代理行为;但如果出现三方当事人的情况,则往往属于代理范畴。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独立所为的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行为,代理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与职务行为中的职员行为就是所在单位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
简言之,职务行为是单位的领导、职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为了单位的利益,以单位的名誉行使的行为。法人的工作人员在正常职权范围内的行为均构成职务行为。秦某作为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和安全保卫工作,校园内的安全工作是其职权范围内的,值班期间,秦某的行为是为了学校的利益。尽管行为有所不当,但不属于重大过失,因此学校应承担其行为的后果,本人不应承担责任。
法院审理后认为,秦某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其行为后果应由学校承担。秦某出具承诺书并非出于恶意或与王某某存在串通行为;学校的损失也比较轻微。在举证责任上,学校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秦某的行为存在重大过错。因此,学校要求秦某赔偿损失5600元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
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职务侵占罪中数额巨大的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数额巨大的标准是受贿罪、贪污罪对应数额标准的5倍。同时,对于特定情况下的贪污、受贿数额较小但情节严重的情况,也有相应的法律认定和处罚规定。此外,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也有相应的数额标准和执行规
人死亡后档案的认定与处理方法。对于不同职务和知名度的人,其档案移交档案馆的方式和保存期限有所不同。若档案丢失,职工可提供相关证件申请补办,如工龄确认表、工资验封卡等材料。档案主要记录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等,存放于有管理权的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
律师风险代理费的最高标准,根据《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不得高于收费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同时阐述了诉讼代理人与辩护人的区别,包括产生根据、诉讼地位、任务、适用范围、权利内容和权限范围等方面。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需签订风险代理收费合同,明确双方风险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25法发[1995]23号)
关于公司和其他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资金的法律规定。其中涉及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资金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非国家工作人员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时挪用国有资金也构成犯罪,应按照刑法进行定罪处罚。若案发后未退还资金,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