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有意将供方填写为与签约人有关系但无供货能力和无独立承担经济责任能力的单位。或有意将需方填写为与签约人有关系但无付款能力和无独立承担经济责任能力的单位。
注意:核对供需双方。
陷阱1:故意不写全称的产品名称,混淆产品品种;或供方不写产品牌号和商标,以次充好;有的供方不写产品规格型号,企图交货蒙混过关;还有的供方不写生产厂家,想用低档次的产品供货。
注意:写清产品全称,写清牌号、商标,写清规格型号,写清生产厂家。
陷阱2:供方不写随机备品、配件工具的数量及供应办法,以图不免费提供。
注意:要写清随机备品和配件工具的数量,将上述用品的供应办法和时间也写清楚。
陷阱1:产品数量或计量方法故意约定为本企业的标准或计量方式。
注意:产品的数量应以国家统一的标准计量单位表示,没有统一计量单位的,产品数量的表示方法由双方确定,但必须具体明确。对某些产品,应在合同中写明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交货数量的正负尾差、合理磅差和在途自然减(增)量规定及计算方法。
陷阱2:供方不写合理损耗,或将合理损耗写得较多。
注意:将损耗写清,写合理,对正负尾差、合理磅差、自然减(增)量等要根据情况,写科学。
陷阱3:供方不写随机备品或配件工具的数量。
防范:要写清随机备品数量,将上述用品的供应办法和时间也写清楚。
陷阱1:不写质量标准;成套产品的,不写附件的质量标准;看样订货的,不封存样品。
注意:写清质量标准,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企业标准;成套产品的,要写清主件和附件的质量标准;看样订货的,一定要将样品封存好,作为检收的标准。
陷阱2:供方故意对质量负责的条件签订苛刻一些,或者故意将质量负责的期限写得过短。
注意:对质量负责的条件和期限,要写清,写得科学、合理。
陷阱:供方不写或不写清包装标准、包装物的供应和回收,也不写费用负担。
注意:写清包装物、包装标准、包装标签的内容。对包括物的供应、回收和费用负担也要写清楚,以免出现纠纷。对包装不善引起货物损坏的责任约定清楚。
陷阱:不写单价,逃避物价检查,并为偷、漏税创造条件;或需方只写金额数量,不写币种。
防范:写清单价,写清币种。
陷阱1:不写交货地点,不写清交货方式,以达到不承担风险责任的目的,也为纠纷管辖设下埋伏。
注意:写清交货地点和方式。代办托运时,还要写清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
陷阱2:供方不写交货时间,或将交货时间写成“在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交货”,而不写某日具体交多少货。
防范:写清交货时间,分期交付的,写清每次交货的具体数量。
陷阱:不写或不写清运输方式;笼统写到达站(港);不写费用负担。
注意:写清运输方式是水路、铁路、公路运输还是联运;要写清到达的终点是某市(地)的南站、北站还是其他站;要写清运费的负担,若是分担,还要写清分担的数额或段点。
陷阱:供方不写验收标准、方法及提出异议的期限,或将提出异议的期限订得过短。
注意:明确规定货物的验收办法,包括验收的时间、手段、标准,由谁负责验收和试验。合同中应明确规定验收的地点。
陷阱:需方不写结算方式和期限,或只写结算方式,不写结算期限。
注意:写清结算的具体方式,写明结算期限。若是分期付款,还要写清每次付款的日期和确切数额。
陷阱:有可能违约的一方,不写违约责任,或将违约责任写得过轻。
注意:将违约责任写得具体。最好将对方每项义务不履行的违约责任都分别写清,以钳制对方,使其正确、全面履行合同义务。
陷阱:不写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合同解决方式和管辖机关。
注意:写清解决纠纷的方式,是仲裁还是诉讼;确定纠纷的管辖地。
陷阱:不注意写明签名人是法人代表还是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其他委托代理人;不盖公章或盖的不是公章;用没有备案的合同章甚至业务章,或盖上了分公司或公司下属部门的印章。
注意:一定要盖公章,签字的一定要是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持明确授权书的代理人。
房屋买卖合同的注意事项。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前,买方需核实产权清晰、房屋状况及交易程序。同时,买卖双方应明确违约责任,以保障双方权益。在核实产权和房屋状况时,买方应注意查验产权证、身份证、建筑结构、装修、设施设备及小区环境等。在交易过程中,保留交易证据
申诉的法律意义及其在房屋权属登记中的应用。市房管局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需遵守法律,履行审查职责。案例分析中,董某隐瞒一审判决内容与耿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导致市房管局错误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房产证是法律凭证,当事人可通过行政诉讼撤销违法颁发的房产证,保护
关于房产抵押及买卖合同纠纷的案例。阿-恢先后与阿-翔签订房产抵押协议,借款280万元,并在房产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同时与阿-枫签订房产买卖协议,约定将房产出售给阿-枫。之后因房产抵押和买卖事宜引发纠纷。法院最终判决抵押协议有效,阿-恢需向阿-翔偿
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能否解除合同的问题。在租赁合同中,双方未明确约定承租方单方解除合同的条款,因此当承租方面临经营困难时引发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困难并不构成不可抗力,因此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条件。承租方擅自腾房并退租属于违约行为,守约方享有解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