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履行 > 履行不能 > 履行不能的效力

履行不能的效力

时间:2024-04-22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1755

自始不能的效力

一、无效契约的定义

根据德国民法典第306条的规定,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的合同无效。台湾现行民法第246条第一项规定:“以不能之给付为契约标的者,其契约为无效。但其不能情形可以除去,而当事人订约时并预期于不能之情形除去后为给付者,其契约仍为有效。”这意味着合同标的若为不能的给付,该合同即为无效。然而,对于主观不能是否也包括在内,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二、主观不能的争议

台湾学者王*鉴教授认为,台湾民法第246条所谓“不能之给付”,指的是自始客观不能。在合同订立时,主观不能不会影响合同的效力,这是台湾学界的共识。然而,黄*荣教授认为,主观不能并非绝对不能,有可能通过排除来实现,因此在订约时,当事人可以约定债务人有义务排除主观不能的情况,甚至可能承担“获取危险”或担保责任。除非存在这些特约或者该条款另有规定的情况,以自始不能的给付为合同标的的合同才会无效。因此,在解释第246条时,应将主观不能排除在外。

三、主观不能的立场

台湾也有学者持这种观点。孙*焱教授认为,台湾民法第246条所称“不能之给付”,除了客观不能外,也应包括主观不能。对第246条和第247条的适用没有区别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的必要,因此,这两种情况下的合同都应视为无效。他的基本论点有四个方面:1. 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的界限难以确定:“主观或客观之分,既然属于学说上的分类,其界限又未确定,则所谓自始客观不能,其范围即非确定,自易引起纷扰。”2. 自始不能和嗣后不能的前后不一致:“嗣后不能包括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学说和判例对此问题的解释并无不同。若自始不能仅指客观不能,而不包括主观不能,前后显然不一致。”3. 缺乏法律依据:“解释‘民法’,既以社会观念认定债务人之给付已属不能者,是为给付不能,似亦无再区分主观不能或客观不能之必要。如果,在法律规定之外,将其分别为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赋予不同效果,显然缺乏法律依据。”4. 第三人的利益衡量:“标的不能,债务人之给付即自始不能,不论其原因是否出自债务人的个人事由,均无法实现。债权人原本就无法获得履行利益。合同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目的、意义和客体,因此应视为无效,对债权人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损害。如果因为善意且无过失而相信合同有效,导致损害发生,可以依照第247条的规定,请求信赖利益致损害赔偿,以弥补损失。”

四、对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首先是确定债务人是否被免除履行义务,其次是对债权人损失的赔偿。在合同标的自始不能的情况下,无论是主观不能还是客观不能,债务人都无法履行其义务,因此应当免除其履行义务。至于损害赔偿方面,则必须考虑债务人的过失。如果债务人在给付不能的情况下没有过失,即使是自始主观不能,也不应要求其承担履行利益的赔偿义务,这对债务人来说过于苛刻。契约标的自始主观不能和自始客观不能对债权人而言,效果并无不同,债务人都无法履行其义务,应该使其法律效果保持一致。对于债权人的损害赔偿,应根据债务人的过错来确定。因此,以不能之给付为合同标的的合同应包括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前述主张自始主观不能的合同也应视为无效的观点,虽然理由有所差异,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而已。笔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

    非金钱债务的履行问题,包括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对方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履行,但也存在不能要求履行的情形。根据不能履行的具体原因,法律后果有所不同,包括因债务人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

  • 什么是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 担保合同的中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担保合同中止条件的相关内容。在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权利中止履行合同,但需要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丧失商业信誉或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之一。若无确切证据,当事人需承担违约责任。

  • 买卖合同履行不能的责任承担方式

    买卖合同履行不能的责任承担方式,介绍了不能履行的分类,包括自始不能履行和嗣后不能履行、永久不能履行和一时不能履行等,分析了各种情况下责任承担的方式。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继续履行和其他补救措施。对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

  • 挪用合同款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 乙方和丙方欺骗签署的合同是否有效
  • 迟延履行期间被执行人财产清偿顺序的确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