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具有惩罚性。其中,迟延履行利息是指在迟延履行期间应加倍支付的债务利息,迟延履行金是指在迟延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时应支付的金钱补偿。无论是否给申请执行人造成损失,迟延履行金都应支付,如果已经造成损失,还应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已经遭受的损失。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督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的适用具有强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9、293、294、29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执行机构在执行程序中必须主动适用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并且在民事判决书中明确写明迟延履行利息的条款,不以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为适用条件。
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从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权利人因生效法律文书义务人未履行义务而遭受的损失,并通过惩罚性补偿来督促义务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制度。虽然惩罚性补偿的力度较强,但其本质仍然是权利人的民事权利,就像消费者拥有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一样。不过,这种请求权无需经过审判程序确定,可以直接根据法律规定或在执行程序中确定。
根据前文所述,主张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的权利纯属于当事人自己的民事权利。虽然为了申请执行人的利益,法院可以主动告知其有权利主张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但这项权利归根结底是当事人自己的实体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处分原则,当事人应当自行决定是否行使这项权利。有人认为法院主动适用迟延履行利息和迟延履行金的目的是对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进行经济性惩罚,以维护司法权威。然而,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超职权主义思想。法院不应承担惩罚被执行人的功能,执行程序的关键在于防止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逃避法律义务,而不是主动增加申请执行人的利益主张,而忽略执行标的是否能够实现。根据《民诉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就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处分原则的直接规定。根据处分原则,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这包括实体权利和程序的诉讼权利。
中国法律中的瑕疵履行概念,介绍了其与不能履行、迟延履行和拒绝履行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加害给付与瑕疵履行的不同点。瑕疵履行虽然履行存在缺陷,但仍可视作一种履行行为;而加害给付则因履行行为给债权人带来超出履行利益的损害。举例说明了两者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表现
合同中的无效情形和免责条款的相关内容。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内容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将被认定为无效,其中涵盖了免责条款。同时,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在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故意/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等情况下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执行过程中,法院裁定被执行人向申请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对的,但计算的本金基础应为贷款本息之和即133603.75元,而不仅仅只是贷款本金即100000元。该案中,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调解书中规定的金钱给付义务,作为对被执行人的一种惩罚,作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不会停止利息的计算,迟延履行法院生效判决书的,还会加倍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已经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应提交采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