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履行是履行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在大陆法系中,实际履行被视为主要的救济方法。当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履行合同中规定的特定义务,或者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而不允许其以金钱或其他方式代替履行。然而,在英美法系中,实际履行被视为辅助救济方法,一般仅限于法院判决并强制违约方履行义务,且只有在损害赔偿不足以弥补损失时才采用。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实际履行在我国被称为“继续履行”。除非特殊情况下不适用实际履行(如法律或事实上无法履行、履行费用过高等),金钱债务应当实际履行,非金钱债务则根据特殊情况下的情况而定。
当合同中的质量不符合约定时,应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非违约方可以根据标的性质和损失的大小,合理选择要求对方采取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报酬等措施。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2条的规定,受损害方在要求违约方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后,如果仍然遭受其他损失,有权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一种违约补救方法,也称为“损害赔偿”。它是违约人补偿受害人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是最常见的违约补救方法之一。
赔偿损失的基础是违约行为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事实。没有损害事实就无法进行赔偿损失。这是赔偿损失与违约金不同的根本所在。赔偿损失的金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即合理预见规则。赔偿损失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物质利益分配,体现了违约责任的作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责任方式,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违约金是指合同中约定的,在合同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支付一定金额的金钱。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未约定则不产生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的约定不应过高或过低。
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定金按照担保法的规定执行。然而,如果合同中同时约定了定金和违约金,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其中之一。
拒绝履行的构成要件,包括合法有效的债务存在、履行仍为可能、债务人有明确的拒绝履行表示、债务人主观上出于故意以及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只有当这些要件同时满足时,才能构成拒绝履行。
合同无效的情形以及合同未履行的处理方式。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而合同未履行时当事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可以采取书面通知、解除合同、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方式处理。同时,《合同法》第110条规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方不能要求履行合同。
子女赡养老人时,子女年收入是否应作为赡养限制条件的问题。指出赡养父母并不以子女的收入多少为限制条件,子女只要有扶养能力,需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引用了相关法律规定和追索赡养费所需的证据,强调了赡养义务的重要性和法
交通事故中先予执行制度的适用条件和步骤方法。在轻微财产损失的情况下,不适用先予执行。对于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裁定先予执行,但需满足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申请人已提供担保等条件。当事人凭交警部门证明、医疗票据等可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