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张某拒绝履行偿款义务,其行为是否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直接认定。
拒执罪拒不执行的对象是判决书和裁定书,而被执行人张某拒不履行的是调解书,故不能直接以张某拒不履行调解书进而以拒执罪认定。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客体应该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权威和被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本身并不能构成犯罪客体。有观点认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客体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是不正确的。
2、第一种观点认为,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就应该成为“拒执罪的客体”,该观点犯了逻辑错误,也就是说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不是“拒执罪的客体”成立的充分条件。其次,立法机关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即拒执罪)的作出了明确解释。这个时候再去作所谓的扩大解释有违罪行法定原则,可能导致刑法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增加。扩大解释必须符合刑法的目的,扩大解释应该是条文中现存字句的扩大,并非增加字句。扩大是以条文原有含义为基础的扩大,与增加不能同日而语。第三、执行措施的裁定主要包括裁定冻结、划拨存款、裁定扣留、提取收入、裁定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任何具有履行执行内容的判决或调解书,在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经权利人的申请都是可能进入执行程序的。刑法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规定并未否定调解作为一种结案方式,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只是在执行程序中以生效的调解书作为执行依据,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拒不执行相应的裁定文书(诸如各种执行裁定)才可成为拒执罪的对象。不过,从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需要上来考虑,笔者认为生效调解书成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对象应该从罪名上予以正名,这样才名正言顺,否则就有违罪行法定原则之嫌。
综上,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部分履行的申请执行程序。当发生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或裁定时,如果一方仅部分履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未履行部分。对于违约瑕疵和部分履行的情况,债务人需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申请强制执行时需提供相关材料,包括强制执行申请书、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的
借款人在面对还款责任时的多种逃避手段,如隐藏财产、假装患病、变更身份与名称、转移财产及关闭老企业注册新企业等。文章还提供了律师的建议,如何防范借款中存在的风险,包括要求提供担保、进行财产保全和关注债务人的财产状况等。
姜海龙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姜海龙作为被执行人,在法院判决生效后未能自动履行赔偿义务,甚至在被拘留期间仍不履行义务并擅自转卖法院查封的财产。法院通过自诉方式启动追诉程序,最终促使姜海龙履行了赔偿义务。另外,还介绍了杨玉道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一案的处理
买卖合同拒绝履行的赔偿准则,包括完全赔偿原则、减轻损害原则、损益相抵原则和责任相抵原则。其中,完全赔偿原则要求违约方承担全部损失;减轻损害原则要求受害人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损益相抵原则要求在计算实际损害赔偿范围时扣除受害人获得的利益;责任相抵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