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被告邓某向第三人黄某购买毛竹欠下货款74000元。同年12月,为支付第三人的到期货款,被告与原告戴某协商,达成口头约定:原告将其待售的房屋折价代为被告清偿欠第三人的货款74000元。2007年2月,原告按约向第三人以房折价清偿了货款,并办理了相关房屋买卖产权登记手续。2007年5月15日,原告向被告索要房款,被告出具欠条并承诺在2007年12月20日前支付房款74000元及利息10000元。期限届满后,被告未付款,原告不得已向法院起诉。
首先,法院对案件案由的确定主要依据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在本案中,原告的代为履行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实际上属于合同法规定的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法律关系。
其次,法院在确定民事案件案由时应遵循适用原则。第一,直接适用原则。即应首先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的规定》中列明的具体案由。如果某类案由下面有明确规定的子项案由,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直接适用该子项案由。第二,间接适用原则。如果某一新类型纠纷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找不到合适的案由,也没有现存案由可用,但符合受理条件,可以根据间接适用原则确定该纠纷的案由。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选择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最相类似的案由;二是根据诉争的实体法律关系所属的实体法律法规内容,由法院自行确定新的案件案由。
再次,在本案中,原告享有的第三人代为履行的追偿权极类似于担保人行使的担保追偿权。原告按照与被告的约定,履行了对第三人的义务,履行行为完成后,原告有权依据约定请求被告履行义务。可以说,原告的请求权与担保人的追偿权是相符的。担保人在履行担保义务后行使的担保追偿权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案由的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而第三人代为履行追偿权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准确适用法律法规,由法院根据上述案件案由确定原则自行确定。
甲、乙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其中包括投资额、合作期限、担保、投资收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协议规定乙方因运营资金缺口向甲方寻求投资,甲方不参与日常业务管理,乙方自行承担债务。协议还规定了详细的出资方式、认缴的出资额及比例、出资实际缴付时间等,并强
合同履行期限的约定和迟延履行责任,介绍了合同有效期的概念和自然终止的相关规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如未约定可协议补充或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和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迟延履行需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有效期届满后自然终止,但部分条款仍继续有效,包括结算和清理条
所谓债务转移是指合同义务的转移由第三人代为履行,第三人取得债务人的法律地位,债权人可以直接向第三人提出权利请求,第三人应对自己的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规定了债务转移的特征,即:
代履行,又叫代执行,是指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确定的可代替作为义务,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执行罚是一种间接强制执行的手段。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拒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