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拆迁是指在现行法定条例下,由持有拆迁许可证的开发商或拆迁公司等主体进行的强制拆迁。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根据新条例,强制拆迁的决定权将完全由法院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具有强拆决定权。
按照现行的制度设计,政府作为中间人,由拆迁人即开发商向政府申请拆迁许可证,获得批准后由开发商实施拆迁。然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拆迁主体的开发商往往会压缩拆迁补偿,加快拆迁进度,导致一些地区发生恶性事件。根据新条例,政府将承担更主要的角色,开发商和拆迁公司将不能再参与搬迁。
尽管拆迁许可证淡出舞台,并不意味着强拆就会消失。有时,强制拆迁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为了公共利益,并由人民法院来制约和监督政府,以维持博弈的平衡。换句话说,政府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如果要进行强拆,必须先向人民法院申请。从理论上讲,人民法院不是利益相关方,相对超脱和独立,其执行程序应更加公正。
然而,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公共利益的界定。在土地财政主导的情况下,政府能否真正维护公共利益取决于其是否能超越自身利益。如果政府陷入自身利益无法自拔的境地,公共利益只能成为虚幻的存在。二是司法是否独立,人民法院能否不受行政掣肘。然而,现实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非法强拆甚至暴力拆迁事件如同一座阴森恐怖的大殿,而“行政强拆”则是支撑它的大梁,同时也是一根刺。除了理论上的人民法院制衡和司法独立外,民众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披着“公共利益马甲”的强拆,总是难以逃脱民众的火眼金睛。因为公众对公共利益拥有最大的发言权。我们需要让利益各方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通过民主辩论形成共识。然后根据社会福利和整体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或者说根据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以不偏离公共利益为原则。
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可能使执政者陷入行政理性的迷失。对权力的分散和约束是对抗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最佳方式。尊重公民权益应体现为一套公民与政府平等主张权利的制度设计。我们希望新的拆迁条例能够展示这种平等和希望。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一起因道路改造强制拆迁房屋引发的行政赔偿案件。原告陈忠江的门市房被新民市政府以“违章建筑”的名义强制拆除,但政府未出示相应的“违建”确认书,且未遵循法定程序,因此强拆行为被判定违法。虽然陈忠江获得了拆迁补偿,但他认为补偿不合理,其赔偿请求被法院驳回。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