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登记是指土地承包人与发包方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后,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土地承包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备案并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后进行的行政行为。登记的结果是颁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对土地承包登记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根据该法第22条的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第38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通过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对于其他方式的承包,如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的承包,根据该法第49条的规定,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
通过分析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农村土地承包法》丰富了我国物权法理论中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本观点。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采取的是登记为公示手段,即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定公示手段,是因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设立上未采取登记要件主义或登记对抗主义,而采债权意思主义。登记与否不影响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其设立是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开始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8条的规定,只对互换、转让两种流转方式采取登记对抗主义。
因此,家庭土地承包的物权的取得以承包合同为准,是否登记不是对抗第三人的依据。然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需要进行承包合同的登记。登记并不是鉴证或公正的行为,而是县级政府依法进行的土地承包登记行为,主管机关是县人民政府农业主管机关,而不是土地主管机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与转让的法律区别。转包是承包人将土地再承包给第三方,而转让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农户。转包存在两个合同关系,转让只有一个。转包不需发包方同意,转让则需。农村土地转让受限,只能进行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两者都需要签订书面合同并
农村承包经营合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发包阶段、签订阶段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实行土地用途管理等方法。
土地发证机关的相关知识。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证发证机关分别是县级或市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需向相应机关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过核实后,政府将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包括转包协议的合法性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否则合同无效。但承包方有稳定非农职业或收入来源时,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得不同意。出租和转包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土地补偿权利仍归土地承包经营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