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对于不满十四周岁或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予治安拘留处罚。然而,在实践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中学生实施轻伤害等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也有故意杀人的案例。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主要以故意伤害罪追责,但要求致伤达到轻伤以上程度。因此,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以及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实施轻伤害等行为,很难追究刑事责任,甚至无法进行治安拘留处罚,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施暴者与被欺凌、被伤害的孩子都是法律应该关注和保护的对象。我们既要重视教育预防,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惩治。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应该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情节较轻的事件,应尽量给予最大限度的感化、挽救;对于涉及违法、影响恶劣的事件,应当进行治安拘留或送往工读学校等严厉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罪行严重的事件,应当判处实刑,而不能简单通过赔偿和解了事。通过区别对待,既能彰显法律的关怀,又能维护法律的威严,公平地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但目前刑法对校园暴力的制裁往往不够充分。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许多严重侵犯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未达到轻伤标准,也未被列入刑事立法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力行为的蔓延,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域外国家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经验,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并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予以刑事制裁,以规范公民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对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制裁上,不仅仅依靠刑罚,还应积极探索刑罚与保安处分并存的制裁体系。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刑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中规定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并增加对相关矫治场所的投入,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资源。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我们应该建立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的程序化处理机制,以遏制校园暴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需要有政策层面的决心和智慧定力,将基础工作抓实做细。我们应从不同层面逐级了解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成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综合施治。
校园欺凌的法律问题,指出校园欺凌是一种常见现象,并对受害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校园欺凌的问题,包括一些性质严重的恶性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学校应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保护义务,如果未尽到职责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学校应
学校在学生自残事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学生自残行为的责任。对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人身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同时,在上海,公平原则也被应用于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情况。即使学校没有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
校园暴力的应对方法、主要情况和学校应采取的预防措施。遭遇校园暴力时,应保持镇静并展示自信,大声提醒对方违法行为,及时申诉报案。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包括勒索钱物、聚众斗殴和随意伤人等。学校应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严格门卫登记和管理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
学生在校住宿摔伤时学校的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学校应确保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和设施,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同时,学生应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并注意自身安全,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并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发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