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偶然性:校园暴力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青少年群体在校园中高度集中,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激情高涨的特点,容易被煽动。一旦某一事情处理不当,就可能骤然形成暴力事件。
2. 演进性:任何暴力事件都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渐变到突变的演进过程。例如,某县中学门前发生的一起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要钱事件,由于处理不当,高年级学生冲动后砸毁汽车、打伤人,形成了暴力事件。
3. 严重性:暴力事件一旦发生,会给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后果。这种后果体现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经济上的损失以及社会上的影响。肉体上的伤害可以通过治疗和康复来缓解,经济损失可能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而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极其严重的。
根据最高法院的调研报告,校园暴力在中国时有发生,但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由于缺乏统一的事件报告和统计制度,导致我们难以了解校园暴力在中国发生的真实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2015年审结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了100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进行了梳理,反映了这类犯罪的特点。根据这些样本数据,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其他罪名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和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和绑架罪比例较小。
统计数据显示,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占35%,已满16不满18周岁的被告人占65%。尽管我国规定14岁可以承担刑事责任,但对于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只有在八类严重暴力犯罪中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这100多件案件中,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抽取的案件样本显示,持凶器作案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比例较高。在这100多件案件中,持凶器作案的比例达到49%。这些凶器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在这些案件中,35%的被害人死亡,32%的被害人重伤。
根据判刑情况统计,32起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有22件宣告缓刑,占68.75%;4件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占12.5%。35起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8件宣告缓刑,占22.86%;4件判处三至五年有期徒刑,占11.43%;12件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占34.29%;10件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占28.57%。
根据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存在理念上的偏差。社会对于如何宽容而不纵容校园暴力缺乏共识。有些地方认为校园暴力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和挽救原则,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也是教育和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平等保护还不够。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对于实施欺凌的被告人,我们要进行挽救和教育。但对于被欺凌和被伤害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因为他们是守法者,也是弱者。
校园欺凌的定义、要素以及与校园暴力的区别,同时分析了恶作剧是否构成校园欺凌的判断标准和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章指出,校园欺凌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
被欺凌者的性格特点,他们通常内向、害羞、怕事,缺乏社交技巧,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文章还讨论了殴打与犯罪的区别,尤其是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的界限,需要考虑行为是否损害人体组织和器官机能以及损害的程度。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未成年人参与校园暴力是否触犯刑法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犯罪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需要负刑事责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犯罪,法律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同时,文章还列举了校园暴力常见的犯罪罪名及学校防范校园暴力的具体对策。
学校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内发生的意外伤害负有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学生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学校也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学生发生意外伤害时,可以要求对方进行民事赔偿,包括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