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专项治理校园欺凌如何遏制校园暴力
8个月专项治理:仍发生校园欺凌将追责问责
5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专项治理预期达到的效果是“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根据上述《通知》的部署,此次专项治理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诸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此外,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各校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通知》特别指出,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校园暴力谁应担责,怎样遏制?
为何校园暴力频发,根源在哪?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分析,中国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高发,与多方面教育缺失有关。
熊丙奇说,针对目前的校园欺凌事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处理时,采取内部处理方式,有的甚至在涉事学生家长出面摆平的情况下不了了之,这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熊丙奇称,校园暴力多发还与学校心理教育薄弱有关,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就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极端手段。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教育部门虽然加大力度专项整治校园欺凌问题,但这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遏制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吴宗宪认为,首先应该要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责任。“虽然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各地施行已有一段时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有的法制副校长只是开学前作报告、讲话之类的,但显然,做的还不够。”
吴宗宪建议把社区民警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人选,并将学校工作纳入到社区民警的本职工作。
“可以通过法制副校长这种形式,建立校园警察制度。如果出现较为严重校园欺凌事件,老师通过谈话解决不了的,就由校园警察出面解决,这是长效机制。这些警察应该常态化出现在校园,这样才可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吴宗宪说。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阵地。吴宗宪建议,今后欺凌问题若再出现,除了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外,对家长进行教育也必不可少。
被欺凌者的性格特点,他们通常内向、害羞、怕事,缺乏社交技巧,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文章还讨论了殴打与犯罪的区别,尤其是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的界限,需要考虑行为是否损害人体组织和器官机能以及损害的程度。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未成年人参与校园暴力是否触犯刑法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犯罪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需要负刑事责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犯罪,法律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同时,文章还列举了校园暴力常见的犯罪罪名及学校防范校园暴力的具体对策。
学校退餐费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学校不退还学费的处理方法,包括协商、投诉和起诉等步骤。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学校保护法的具体内容,涉及教育方针、受教育权、人格尊严、安全保障和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定。
校园冷暴力这一校园欺凌的形式,指出其普遍存在于高校中,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个性摩擦和矛盾未及时合理解决导致。文章还引述了相关法律规定,如《治安管理法》中关于民间纠纷、威胁他人、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殴打他人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校园冷暴力的治理,需依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