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民事侵权精神赔偿 > 国家赔偿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有哪些

国家赔偿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3-11-18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183
在很多的民事案件中,当事人都会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所谓的精神损害赔偿就是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但是很多人对于我国法律是如何定义精神损害赔偿的,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国家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

一、国家赔偿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有哪些

为了正确确定民事侵权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以下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条: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条: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以下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第四条: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条: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条: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

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九条: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

(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

(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第十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十一条: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有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二、民事侵权

1、侵犯人格权和人格利益的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精神赔偿解释》,人格权和人格利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带有人格特征的监护权和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财产权。

2、侵犯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益精神损害赔偿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产权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独立权利。侵犯知识产权往往会给受害人带来严重的精神损害。虽然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但根据《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侵犯知识产权可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其中包括精神损失。

3、违反公序良俗或公益公德精神损害赔偿

保护公序良俗是法律和司法的通则。中国在《精神赔偿解释》中明确将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纳入司法保护范围,完善了对人格权益的保护。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对于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以及侵害遗体、遗骨等行为,死者的近亲属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适用《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公益公德”的规定。

4、侵犯特定身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中国的《精神赔偿解释》对监护权、亲权和亲属权进行了精神损害赔偿处理,这是对中国人身权司法保护的一大发展。根据该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非法使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5、侵犯特定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中国的《精神赔偿解释》第4条规定,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这是对与精神利益有关的特定财产权利的保护,对财产权保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供参考。在民事侵权中,一旦存在精神损害现象,受害人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本网站提供专业的律师服务,如有需要,请随时咨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环境侵权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环境侵害中的精神损害问题,包括其定义、赔偿方式和确定赔偿的因素。文章指出精神损害包括愤怒、恐惧等情绪,赔偿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确定赔偿时,应综合考虑侵害人及受害人的各种因素。尽管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但随着法治建设

  • 侮辱罪是否能提精神损害赔偿

    侮辱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侮辱罪的被害人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法院可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造

  •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当行政机关等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需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离婚损害赔偿与夫妻间侵权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和夫妻侵权损害赔偿在我国婚姻法中有所区别。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夫妻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过错侵害对方的人身、财产权利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由于离婚损害赔偿的

  • 诽谤他人的赔偿标准
  • 试用期"超期"可获赔偿金的法律规定解析
  • 解析职业病赔偿流程指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