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一方在婚姻关系中实施了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精神痛苦和内心创伤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中国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无过错方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需要满足特定的构成要件。
教科书中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为:当一方实施了通奸、姘居、重婚、遗弃、虐待或谋杀等侵害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精神痛苦和内心创伤时,过错方应给予无过错方抚慰性质的赔偿。
可以看出,以上列举的行为都属于严重的婚内侵害行为,具有侵权构成的共同特征。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观过错构成要件是指配偶一方故意实施了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法定违法行为。在中国民法理论中,对故意过错没有细分不同形式的差别,而台湾民法理论则详细区分了故意、重大、一般、轻微等过错形式,并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因此,中国民法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应在侵权法立法中进行修订。
然而,《婚姻法》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法通则的界定范围。在实践中,确定损害事实仍然相当困难,无过错方必须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提供证据,这不仅难以获取证据,还存在侵犯隐私权的风险。即使存在相应证据,法院也很难认定其有效性。这导致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在实际中往往被忽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法律作用和社会价值。
为了保护无过错方的权益并提供救济,国内各级法院普遍认为离婚案件与刑事案件相似,对证明要求相当严格,要求证据确凿。因此,在分配举证责任上,应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这样,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将被否定性地分配给加害方,避免了无法证明对方过错而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如果同时采用过错和过错推定原则,就能有效保护和救济无过错方,这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
《婚姻法》规定了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等五种法定违法行为,都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除此之外,通奸、姘居、赌博、嫖娼等其他违法行为,只有在达到导致婚姻破裂的情况下才属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违法行为。
侮辱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侮辱罪的被害人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法院可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造
江苏省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赔偿数额应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通常不超过五万元。文章还介绍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精神痛苦、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等。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当行政机关等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需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离婚损害赔偿和夫妻侵权损害赔偿在我国婚姻法中有所区别。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夫妻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过错侵害对方的人身、财产权利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由于离婚损害赔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