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被骗除了报警还有哪些维权方式?
(1)登录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进行举报
或拨打“国家公安部”:010—65283344;010—65207655
(2)联合起来
由于网络诈骗,具有跨地区、隐蔽性、多花样、智能型等特点,办案力度比较大,再加上目前公安机关并未对该类案件进行全国协动实时联网,除非是被骗金额巨大、影响比较深等原因,所以如果能够联系到同时受骗的其他受害者,受害者要联合起来。组建qq群、微信群等,尽可能多的人将信息汇集,成立维权委员会,各省市主要城市选取代表,将案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通知。同时选出站所在地人员与经侦部门进行对接,及时通报案件进展情况。
(3)联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二、网上被骗报警需要提交什么证据材料
①受害者本人身份证
②聊天记录、订单等截图
③转账银行卡,转账记录并盖章
④如果是被跑路网站所骗,需要提交该网站的网上信息截图,如官网上的公司介绍、主流媒体对该网站理财信息的吹捧报道、知名网站的理财推荐等、被骗公司的资格认证。
【相关法律知识】
微信诈骗方式
1、山寨微信红包诈骗
微信红包诈骗是最常见的微信诈骗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受骗用户最多的。邀请好友分享就可以得到大红包?(“恭喜你,邀请好友一起抢,你的红包金额可变大,活动时间内达到100元,即可提现。)”类似的红包千万不要抢啊小伙伴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收陌生人发来的微信红包一定要慎重,如果不小心中了圈套,应当立即关闭手机网络,第一时间通过其他终端对相关密码进行修改,并尽快对手机进行杀毒操作或重装系统。
2、“点赞”、“拉票”诈骗
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诈骗由头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获礼品或优惠”,等集满“赞”去兑换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了。另一种是拉票的,有许许多多的评比、排行。。类似的方式以儿童为最!很多父母很容易上当,甚至为了拉票还要牵连亲朋好友,谁知道最后所有的信息都已经掌握在人家的手里了!
3、二维码诈骗
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称给消费者返利或者便宜,发送的二维码实则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当然二维码诈骗多种多样,大家一定不要轻易扫码二维码!
4、美女照片诈骗
美女诱惑其实是一个诈骗无底洞,男同胞们一定要小心。“有不少网友收到了来自微信好友发来的奇怪链接,该链接以‘看美女照片’、‘相册内有你的照片’等词汇引诱用户点击,黑客通过伪造的空间盗取用户的QQ账号及密码。
海外代购诈骗
5、代购诈骗由来已久,但是仍然有朋友会上当。通过“朋友圈”进行营销,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网友付款后,骗子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理由,让网友加付“关税”,等网友付钱后,往往骗子消失,货也没了。
6、中奖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名义,或假装其他官方账号,散布虚假中奖信息实施诈骗。想要领奖需要先填写个人详细资料及支付相关费用。
7、交友诈骗、招嫖信息诈骗
微信的“定位”、“摇一摇”等功能为不法分子提供途径。骗子可以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人搭讪,骗取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骗子把微信演变成诈骗平台,以提供“招嫖”、“特殊服务”为幌子,利用美女照片作为微信头像,对一些空虚寂寞之人趁机下手。
8、假公众账号诈骗诈
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编造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您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提高警惕,可与该账号官方联系求证,不要随意进行交易。
9、冒充好友诈骗
(方式还包括QQ短信等)这个是防范心最小的,大家要注意。诈骗分子伪装成好友,包括昵称和头像,然后发送诈骗信息。类似的案例有:发送“同学聚会照”等连接,受害人点击后手机自动下载了木马,而骗子则轻易盗取受害人手机里的信息,包括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信息。
10、借钱诈骗
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找一些朋友借钱,说是过两天还你,还要你发红包给他,这样他就把你发给他的红包截屏,说是有客户跟他下单买他的东西了。再次忽悠别-热购买他的商品。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