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其他网络侵权 > 网络侵权维权需要哪些证据

网络侵权维权需要哪些证据

时间:2023-12-21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799
现在互联网技术是越来越发达,导致很多的侵权发生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对于合法权利者在面对网络侵权的时候就要学会维权,但是需要相应的证据。那么,网络侵权维权需要哪些证据?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网络侵权维权所需证据的法律专业术语重新改写

第一,原告软件著作权的有效性

对于此点,原告可以提供软件的目标程序和源程序、软件文档、发表的证据、受让或继承的证明以及软件登记证书等证据。其中,软件登记证书是最有力的证据。尽管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在我国是自动产生的,即随着软件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但在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登记管理办公室登记可以初步证明登记人对软件享有著作权。被告试图证明软件的著作权不属于原告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侵犯软件著作权行为的真实性

执法机关当场查封的侵权软件是最直接有效的证据。然而,非法复制软件的行为往往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许多侵权软件是根据买方的要求临时复制的,很难实现当场抓获。事实上,原告还可以向法院提供侵权软件与被侵权软件的对比情况、被告销售侵权软件的发票、提单、宣传资料等间接证据。间接证据不能单独证明待证事实。在运用间接证据时,除了要求间接证据满足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之外,还要求间接证据之间、间接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相互印证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并且所有的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锁链,能够得出唯一的结论,排除其他可能性。被告可以提供其软件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对原告的事实主张进行反驳。对侵犯软件著作权行为是否发生的认定涉及专门性问题,比如需要对当事人双方的软件进行同一认定或实质性相似认定,这种工作非专业人员不能胜任,需要他们运用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进行鉴定。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此外,对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行为是否存在的质证过程,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有些案件需要在庭审中对双方软件进行演示对比。

第三,原告因被告侵权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可以通过表明原告软件销售量下降的相关财务账簿以及被告销售侵权软件的财务账簿所载明的销售数量、价款、生产成本等来推定被告侵犯软件著作权所导致的损失。

第四,被告的主观过错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原告还必须证明被告存在主观过错。过错是指行为人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中的故意和过失状态。原告在寻找被告的过错时并不仅仅考察被告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状态,而是采用“中等偏上”的客观标准来衡量被告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如果衡量的结论是否定的,则被告存在过错。在这里,“中等偏上”的标准要求行为人像一个合理的、谨慎的人那样行为,同时考虑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具体特点来确定该标准的具体内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侵权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 网络游戏侵权纠纷: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案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 微信发网络图片侵权吗

    微信发网络图片是否侵权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网络图片侵权的不同形式。包括网页网站侵权、网络上载和下载侵权、网络转载侵权以及P2P下载侵权等。文章指出,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作品构成侵权,并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和数字化权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网

  • 网络骚扰是否构成犯罪?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 预防网络犯罪的策略
  • 如何确定网络小说侵权行为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