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是指通过非法手段侵入网络系统,进行各种危害社会行为的行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以下是网络犯罪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
通过利用网络漏洞,进行技术入侵,目的是窃取、更改、删除计算机信息。这种犯罪行为主要以偷窥、窃取、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为目的。
通过信息交换和软件传递过程,在信息中携带破坏性病毒,或在免费辅助软件中设置逻辑炸弹或后门程序,以定时引爆或实施犯罪行为。
利用公共信息网络进行诈骗和教唆犯罪,包括侵吞公共财务、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等。
利用网络传播色情影视资料和淫秽物品,实施色情犯罪。
利用网络进行侮辱、诽谤、恐吓与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个人数据的搜集和利用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个人隐私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在台湾曾发生过贩卖选举人名册的案件,嫌犯搜集大量选民的个人信息,准备向候选人推销。此外,一些硬件和软件厂商也从事掌握用户隐私的活动,例如某产品内置了安全序号功能,使得用户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辨识出来。还有一些操作系统存在漏洞,将用户计算机信息秘密传送至其他网站。这些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
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常猖獗。一些病毒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可能破坏他人的计算机设备和档案。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率不断增加。其中,"MACRO"、"VBS/JavaScript"和"**伊木马"等病毒最具破坏性。现在,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复杂化,传播速度极快,造成了巨大的商务损失。每周至少有50个新计算机病毒产生,需要联邦执法机构和私人单位的关注。例如,2000年5月,菲律宾释放的"ILOVEYOU"蠕虫造成了全球数亿美元的损失。
在网络上贩卖违禁物品、违禁药品、管制物品或者管制药品,例如枪支、毒品等,也是一种网络犯罪行为。例如,日本长野县曾发生过在网络拍卖市场上贩卖改装枪支的事件。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解释,包括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犯罪地的确定、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的规定。被害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以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地。审判人员有特定情形时应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