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其他网络侵权 > 网络实名制存在哪些法理基础

网络实名制存在哪些法理基础

时间:2020-05-25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8887
“网络实名制”并非我国独有的问题,韩国在这一方面可谓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且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法理是任一事物正当存在的一个理论前提,“网络实名制”的存在因其一定的现实需要性而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就来告诉您。

网络实名制存在哪些法理基础

(1)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要求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亦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简短几字就道出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亦或两者的对等性要求。权利与义务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具体概括为:“逻辑结构上的对立统一,总体数量上的等值,功能上的互补,运行中的制约,价值意义上的主从。”

“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予人们太多的权利,这无可质疑,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要求:“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既是自身权利得以保障的前提,亦是维护他人权利行使的重要条件。“虚拟”的网络世界所给予人们的广而泛滥的权利虽说存在其发生地点的“虚拟”性特点,但其影响无论是积极的,亦或是消极的却无可辩驳的具有“现实性”。因此,基于其影响的“现实性”,“网络实名制”的提出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一定程度上在侧面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要求”。其提醒人们在“尽情”地行使权利的同时,不要忘记“义务的履行”同样也是必不可少且更为基础性的东西。剥夺别人权利的“权利”永远是“短命”的。

(2)“强”法律规范对“弱”道德规范缺陷的补足

法律规范的特征之一即为“强制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具体表述为“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的“如影随形”。相比之下,道德规范就显得比较“弱势”,即道德规范的“无强制义务性”,亦或表述为“遵循的随意性”。

法律与道德是调整人类社会的两大规则体系,两者有其和谐一面,亦有其冲突之时。但两者以和谐为主,这主要体现在两者间的相互补足。而“网络实名制”的提出则正体现了“强”法律规范对“弱”道德规范局限性的补足:“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予了人们足够广阔的“自由空间”,因其“虚拟性”特点,人们“大放厥词”而不计后果的的机率明显“飙升”,而其后果可想而知,上述有关“网络实名制”存在的事实基础的论述便是不争的、铁定的事实。寄希望于道德上的规范已成为一种“奢望”,且无现实可能性,至此,诉诸于“强”法律规范的规制未必不是一种可行之法。否则,任其“泛滥”绝非“明智”之举措,且有违于国家对人们生命、财产、名誉及其他各项权利施与保护的职责要求。

“网络实名制”的提出确实遭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抵制”,其一部分源于部分人的无理“辩解”,但在更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制度具体设计”的认可以及“国家公权力”的信任。因此,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分析、去协调,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愤恨”甚至为“仇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上购物维权的途径及方法

    网上购物维权的途径及方法。包括平台调解、消费者权益保证金、实名制和工商登记制度、投诉工商部门、购物网站的维权时效规定以及经营者责任和赔偿等方面。消费者在遇到网络购物纠纷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 预防网络犯罪的策略

    预防网络犯罪的策略。首先提出完善网络刑事立法是必要的,需考虑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犯罪的隐蔽性,明确网络犯罪与非罪的边界,并严厉惩罚反政府、反社会等网络犯罪行为。其次,提升网络技术和设备也是关键,必须加大投入研发网络防御技术和重要网络设备。最后,加强网络

  • 社交网络中的侵权现象

    网络侵权现象,指出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具有全球化、虚拟化、非中心化等特点,对法院管辖带来挑战。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坚持侵权行为地、侵权结果地和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也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

  • 网络运营者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方面负有哪些义务

    网络运营者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方面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需遵循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履行多项安全保护义务,如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防范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留存网络日志等。此外,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权利人通知负有及

  • 新消法如何规定先行赔付制度
  • 电子商务与公证法律问题研究
  • 有关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问题探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