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和第48条的规定,侵犯网络著作权的不法行为包括:
网络作品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智力创作成果。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网络作品符合作品的定义,应受到法律保护。
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的必备构成条件。网络运营商将版权人的作品上载到网络上,给版权人造成损害即构成损害事实。损害是指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时所产生的不利益。对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损害,需要综合考虑作品上载到网络前后作者收到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存在不同的意见,但过错推定原则是适用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合理解决方式。在过错推定原则下,侵权行为人或责任人承担举证责任,著作权人的举证责任得到减轻。过错推定原则能够推动每个人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尽到正常注意义务,保护著作权的广泛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4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著作权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该解释,网络终端用户的侵权行为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明知或应知道用户侵权行为而不采取措施时,也要追究其共同侵权责任。然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不知或应当不知的情况下,即使造成了侵权后果也无需承担责任。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