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缺陷不包括说明书,但是如果产品的包装存在缺陷,可以视为产品存在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对于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缺陷产品交付给最初消费者满十年后丧失,但尚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所谓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如果产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可以视为存在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的明文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也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
从上述两部法律的立法本意来看,在产品侵权责任纠纷中,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是共同的责任主体。相对于产品受害人来说,他们应当共同对外承担无过错责任。立法规定产品受害者可以选择不同的主体请求赔偿,旨在方便受害人行使诉权,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因受害人选择不同的责任主体主张权利而引致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则立法的这一规定就失去了本意,显得毫无意义。
在无过错责任下,大多数国家为真正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采用推定的方法来证明缺陷的存在。即受害人如证明进行通常所预想的使用和因该使用发生了损害,以及该损害通常不能因该使用而发生,则在法律上推定存在缺陷。产品销售者和生产者要推翻这种推定,必须提出充分的证据证明产品并不存在缺陷,才能免责。
因质量问题被起诉的处理方式。作为被告方,应积极应诉并提出反诉,要求对方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修理、更换或退货,若造成损失,可要求赔偿。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需满足产品质量缺陷、导致损害及因
药品缺陷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问题。药品缺陷包括研究缺陷、生产缺陷、警示缺陷和经营使用缺陷等。一起缺陷药品致人损害的案件分析显示,在司法实务中,药品缺陷致害案件处理通常适用公平原则,使当事人分摊损失。生产者若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免责条款可不承担责任,
从事产品质量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程序和要求。中介机构的设立需依法进行,且不得与国家机关有关联。对于承诺的质量标准未达到的产品损失,中介机构需与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产品质量标准要灵活应用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特殊质量要求需明确约定并说明理由。
个人非商业盗版侵权的赔偿方式,明确界定了个人非商业盗版的含义和合法使用范围。同时,文章还阐述了销售盗版书的侵权性质和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销售盗版书属于侵权行为,如果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将面临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