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的客观要件在战时发生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情节严重行为。具体表现在:
1. 行为必须发生在战时,平时不构成本罪。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战时的宣布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军事状态的宣布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根据法律规定,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接受作战任务或遭受敌方突然袭击、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
2. 必须存在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行为。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和军事训练是公民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旨在提高军队应战能力、后备兵员军政素质和实施快速动员。预备役人员应积极履行这一义务,特别是在战时,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逃避,否则构成本罪。征召是指兵役机关依法通知预备役人员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报到,准备转服现役的活动。军事训练是指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能力训练的活动。拒绝征召、军事训练是指接到通知后拒不报到或参加训练。逃避征召、军事训练是指通过谎报年龄、自伤身体、假装病残、外出藏匿、找人顶替等方式躲避征召、军事训练。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就构成本罪;实施了两种行为仍为一罪,不并罚。
3. 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情节严重与否是划分本罪与非罪的标准。情节严重包括多次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组织、煽动他人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以暴力、威胁的方式拒绝征召或携带武器逃避军事训练等。
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兵役管理活动。根据兵役法规定,我国公民无论民族、种族、职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兵役制度以义务兵役为主体,结合了义务兵和志愿兵、民兵和预备役。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持部队年轻力壮和增强后备力量,还有利于进行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和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预备役人员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恪尽军人职责,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并在战时积极应召,投入军事训练,以转为现役军人并承担作战任务。预备役人员战时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不仅危害了部队的作战计划和行动,也严重侵犯了国家的军事利益和兵役管理活动。
本罪的主体只能是预备役人员,非预备役人员不构成本罪。预备役人员包括编入民兵组织或通过登记服预备役的人员,他们是国家储备的后备兵源,也是战时动员的主要对象。预备役人员分为预备役军官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军官包括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的军官、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士兵、高等院校毕业生、专职人武干部、民兵干部和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士兵包括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退出现役士兵和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以及预备役登记的29岁至35岁退出现役士兵,以及符合服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
根据我国刑法第376条第1款规定,预备役人员战时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综上所述,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构成要件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如有任何法律问题,我们的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服务。
法人能否成为寻衅滋事罪中的辱骂对象。寻衅滋事罪侵犯的是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人们应遵守的共同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辱骂他人等情形。因此,法人可以在符合刑法规定的情况下,成为辱骂对象,只要其行为符合辱骂并情节恶劣的
我国征兵过程中工作人员接送不合格兵员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同时,参加征兵报名的人应了解征兵体检和征集对象的要求,确保符合条件。军队对军容军纪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青年不能参加征兵入伍。
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规定。该罪行破坏了社会秩序并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提供吸毒场所的行为,包括自己住所、亲戚朋友处或其他隐藏场所。主体可以是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
吸毒行为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吸毒行为不被视为刑事犯罪行为,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拘留和罚款。对于吸毒成瘾人员,可责令接受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适用于特定情形,期限为二年。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未成年人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