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当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并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根据审判管辖的规定,起诉决定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给人民法院。
根据规定,提起公诉的行为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在决定起诉时,不允许越级起诉。如果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同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报送相应的上级或者移送相应的下级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例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报送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后,由其向同级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反之,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属于县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县(市、区)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的县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因此,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和具备确实、充分的证据。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民检察院才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在一审开庭时,检察官作为公诉人出庭,坐在公诉席上,其任务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控。而在二审开庭时,法律没有规定检察院必须出庭支持公诉,只规定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在二审中,法庭不设公诉席,也不称检察官为公诉人,检察官坐的位置上的牌子是“检察员”而不是公诉人。
公诉人就是检察官,但检察官不一定是公诉人。检察院有多项职能,包括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控的公诉职能,对国家官员违法犯罪行为立案侦查的侦查职能,以及对公安局、法院是否依法办案进行监督的检察职能。在一审中,检察官出庭主要行使的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控诉的职能,因此被称为公诉人。公诉人同时也具有监督法官依法办案的职能。
二审的发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检察院抗诉,另一种是由被告人上诉。
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是指检察院认为一审法院判决错误的案件。在二审中,检察院派员出庭的任务是要求法院改正错误,检察官是针对法院而不是针对被告人出庭的。因此,在二审中不能称检察官为公诉人,只能称其为检察员。如果在二审中检察院不派员出庭,就等于认可了一审法院的判决,放弃了对法院的检察。法院按检察院撤回抗诉处理,一审判决生效。
关于逃犯的处理程序及相关法律术语的内容。其中包括逮捕与调查、移送审查起诉和审判环节的法律流程说明,还涉及到网上追逃的相关信息,比如不会监控家属的原则和例外情况,以及网上追逃的通缉形式和对象的描述。
取保候审后被起诉的可能性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调查结果,以及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指出,如果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检察院会提起公诉。同时,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等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是否聘请律师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情形做出了具体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