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民事纠纷是指一方为外国人,另一方为我国公民的纠纷,解决此类纠纷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时,享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如果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进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将按照对等原则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进行对待。
根据第二百五十九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时,适用本编规定。如果本编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本法的其他相关规定。
目前,外国律师在我国禁止从事诉讼代理业务,他们不能以律师身份出庭应诉。因此,如果外国人或外国企业需要委托律师,必须委托我国的律师代理诉讼。然而,他们也可以委托所在国的律师以非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
参考法条:《民事诉讼法》
根据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如果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虚假报告,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或拘留。
首先,涉外民事诉讼涉及国家主权。由于涉外民事诉讼涉及外国因素,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管辖、取证和执行等环节涉及国家主权的尊重和维护,这是国内民事诉讼所不具备的。
其次,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较长。在涉外民事诉讼中,有些当事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有些证据存放在国外。因此,诉讼行为的实施,如送达诉讼文书、调查取证、传唤证人、起诉、答辩、上诉等,需要较长的时间,否则很难完成。
再次,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需要选择适用法律。审理国内民事案件只能适用我国的法律。但是,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则需要选择适用的法律。选择包括适用程序法和适用实体法。就程序法而言,原则上应适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但如果我国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中有特殊程序规定时,应首先选择适用该国际条约,即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则。当然,我国保留的条款除外。就适用实体法而言,应按照我国的《民法通则》等实体法律的规定办理。例如,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最后,人民法院在进行涉外民事诉讼时,有时需要外国法院的协助。例如,在合同关系中,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或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调查取证有时需要委托外国法院协助完成;判决生效后,有时需要请求外国法院执行。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