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是指故意煽惑、挑动群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秩序。法律、行政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为行政法规的实施。在本罪中,法律仅指狭义的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基本法律是指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和诉讼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指规定和调整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商标法》、《专利法》等。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行为。煽动是指以鼓动性言语或文字劝诱、引导促使他人去实施犯罪活动的行为。煽动的方式包括用语言、文字、图形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者利用演说、张贴、散发、邮寄等形式,煽惑、鼓动群众以暴力方式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
煽动的对象一般为三人以上的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多数人。被煽动的人构成本罪,而原先的煽动者不构成本罪。如果原先煽动的人煽动的目的在于诱起他人产生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犯罪意图,则应根据相关法律以教唆犯论处。
暴力是指用武力或其他强制性手段,而抗拒指抵抗拒绝,即故意不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违反公民的守法义务,并公然对抗并拒绝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施行。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目的。行为人实施煽动行为的目的在于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8条,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指以下情形:
我国征兵过程中工作人员接送不合格兵员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同时,参加征兵报名的人应了解征兵体检和征集对象的要求,确保符合条件。军队对军容军纪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青年不能参加征兵入伍。
伪证罪的辩护性质与证据要求。伪证罪客体要件仅限于妨碍刑事诉讼活动,不包括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伪证罪的社会危害性取决于诉讼的性质。存在证据即可进行伪证罪的辩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伪证罪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在法律中的认定。伪证罪对国家司法秩序和当事人权利造成严重危害,其认定需区分与非罪的界限、与诬告陷害罪、包庇罪和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只有在特定情形下,如伪证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等,才应追究刑事责任。
吸毒行为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吸毒行为不被视为刑事犯罪行为,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拘留和罚款。对于吸毒成瘾人员,可责令接受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适用于特定情形,期限为二年。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未成年人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