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有关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有权依法进行强制执行,并要求有关个人和单位承担协助执行的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而不包括子女自身。由于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到人身问题,若执行不当,可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32条规定:“婚姻法第48条关于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是指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此外,若子女已满10岁,具备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人民法院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探望权。
因此,如果一方不让探望子女,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首先,父母双方应进行协商,考虑到孩子的幸福。
如果夫妻一方坚持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无法就孩子的探望权问题达成协议,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离婚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构成侵权行为,法院会根据“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判决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并要求夫妻双方协助执行。
在夫妻就孩子探望权达成协议或法院做出判决后,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不让见孩子、不让探望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对探望权进行强制执行并非一般的强制执行,法院不能直接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相反,它指的是对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和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通过罚款、拘留等手段,迫使离婚一方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治安行政拘留中家属的探望权问题。家属凭借合法身份证明可探视被行政拘留人员,无需提前申请。同时,《拘留所条例》规定拘留所应保障被拘留人的会见权利,需遵守拘留所的会见管理规定。探视程序包括持有效身份证件在规定时间于拘留所会见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