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法院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以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应决定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可靠并非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1) 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
(2) 在开庭前10日,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 在开庭前3日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4) 传唤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最迟在开庭前3日送达。
(5) 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必要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
(6) 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前3日先期公开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7) 有关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 开庭。审判长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2) 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控辩双方通过各自举证、发表意见来揭露案件真实情况的过程。具体程序包括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陈述,讯问、发问被告人,核实证据等。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法庭应当对上述申请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3) 法庭辩论。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辨论。
(4) 被告人最后陈述。被告人陈述自己对案件的意见或表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法庭审判的必经程序。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剥夺被告人最后陈述的权利。法庭的全部活动应当由书记员写成笔录,经审判长审阅后,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
(5) 评议和宣判。合议庭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确定对案件如何处理并作出处理决定。合议庭评议秘密进行,根据情况作出有罪判决、无罪判决或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评议结束后即可当庭宣判。当庭宣告判决,应当在5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检察院。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送达判决书。
请参见“比较速记”中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1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纠正意见。”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