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然而,如果加害人仅仅是因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而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根据我国国情,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行为人行为违法
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然而,根据惯例,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做出处理。
3、存在损害后果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表现与一般侵权后果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涉诉的名誉权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严重性,没有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这也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详细流程,包括起诉、立案审查、排期开庭、开庭审理和宣判等环节。起诉需递交诉状,法院审查后符合条件的将立案并通知缴费,不符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和法庭调解等步骤。同时,本文还引用了《中华人民共
江歌案庭审临近时,华人境外犯罪中国法律能否对其进行追责的问题。依据我国刑法,境外犯罪的追诉权仍然存在,但犯罪嫌疑人必须回国。具体到江歌案,如果刘鑫的前男友回国,将由相关法院进行管辖。同时,文章还批评了江歌案中的网络暴力现象,指出网络舆论应关注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