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 >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

时间:2025-07-07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03624
开车后出了事故而没有留在现场进行处理,反而继续驾车离开现场就构成了肇事逃逸。很多人之所以在事故之后要开车逃离开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喝酒了担心被查出来。那么,怎样判定酒后肇事逃逸?手心律师网小编给你提供一些意见。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如果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但仍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这种行为可以被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如果行为人有酒后或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这种行为也可以被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如果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也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如果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同样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如果行为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也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也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对于有以上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如果能够在肇事逃逸之后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

酒后驾车的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改前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高于20ml)的处罚是暂扣1到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修改后的规定将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加重,将处罚变为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而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高于80ml),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前的规定,处罚是暂扣3到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行政拘留15日。修改后的规定将行政拘留处罚修改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并按照“危险驾驶罪”定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即“醉驾入刑”。

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加重了“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规定。在饮酒驾车被公安交警部门处罚后,若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将被视为累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饮酒驾车之间没有时间间隔的情况下,首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记录不会清零。因此,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将处以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同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的吊销时限一般为两年,即在2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小事故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理

    小事故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理。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小的交通事故后逃逸是违法行为,报警后交通部门会受理并查缉逃逸者。报警信息包括事故详情和逃逸者特征等。逃逸对事故责任有重大影响,逃逸方可能承担全部责任,无论事故实际情况如何。总之,我国法律对逃逸行为有严格追究

  •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交通肇事后逃逸、道路上追逐竞驶或醉酒驾驶、暴力抗拒执法、故意冲撞执法人员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等违法行为,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文章提醒驾驶员要谨慎驾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交通事故时要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包括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等。窝藏、包庇罪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财物等帮助其逃匿或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犯罪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对于犯窝藏罪的个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面临不同程

  • 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 交通肇事罪的假释条件
  • 醉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处罚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