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原告起诉后到开庭审理之前,依法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确保庭审活动和整个诉讼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保护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的基础。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在规定期限内将起诉状和答辩状副本分别发送给被告和原告。这一工作的目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前了解对方的诉讼请求和答辩理由,并为庭审活动做好证据收集和思路整理等准备。然而,在实践中,送达起诉书不及时的情况很普遍。法官通常认为只要给够了答辩准备期间就可以,导致发送时间晚于规定的期限,进而推迟开庭时间。此外,答辩状很少送达给原告,有时甚至被告要求提交答辩状,却被法官或书记员拒绝接收,要求当庭提交。
人民法院应在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并根据司法解释送达举证通知书。开庭时间确定后,应在开庭前至少3日通知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合议庭组成后,应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法院并不提供立案通知书,而是以原告交纳诉讼费的发票作为立案依据,但仍会告知诉讼权利义务。至于开庭通知,有代理人的情况下,法院只通知当事人或代理人一方,将通知义务转告给代理人或由代理人转告当事人也很常见。有时合议庭组成人员事先不通知或通过电话告知。
法庭需要审查原被告提交的起诉状、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对无法收集的证据或认为需要的证据主动进行收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审判人员了解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需要调查、辩论的主要问题,为庭审的组织和指挥做好准备。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案件较多,法官往往在开庭前才匆忙浏览材料,导致准备不足,甚至在庭审时对当事人的证据目的还不明确。庭审制度改革后,法庭的主动调查更加少见,对当事人提出的调查申请有时不予批准,即便同意调查,也只是开具一个调查函,由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
如果人民法院在审核诉讼材料和进行审前调查时发现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应通知其参加诉讼,以确保解决争议的全面性和彻底性。促使当事人和解或通过庭前调解解决民事争议,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良好传统。在实践中,这一做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时长时间的调解会影响当事人的诉讼时间和利益。
此外,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还应在审理准备阶段完成召集当事人交换、核对证据、核算账目,指定鉴定和委托审计等工作。然而,在实践中,除了证据交换在庭前完成外,其他两项工作往往是在开庭后才进行,从而拖延了审理时间。特别是简易程序的广泛使用,使得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变得更加仓促,有些审判人员甚至将其视为随意程序,省略了许多必要的审查和告知义务,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