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从检察院批准逮捕到案件移送法院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侦查期为两个月,但对于案情复杂的情况,检察院可以批准延长一个月的侦查期。之后,案件移交到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审查起诉一般期限为1个月。当然,根据案情的需要,审查起诉的期限也可以适当延长。
如果检察院认为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公安机关则应继续对案情和证据进行整理,然后再次移送检察院。由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收到检察院移交的起诉材料后,一般在1个月内进行审理。
对于正常的案件,走完整个司法程序,一般需要5个月才能审判终结。
1、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2、法庭调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一) 当事人陈述;
(二) 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 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四) 宣读鉴定结论;
3、依法作出判决。如果判决前能够调解,还可以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判决。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第八十五条,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并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对于重大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的讨论。
第八十六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在以下情形中,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
(一) 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
(二) 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
(三) 侦查活动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可以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如果辩护律师提出要求,应当听取其意见。
第八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决定由检察长决定。对于重大案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八十八条,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执行情况。对于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如果需要补充侦查,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
第八十九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7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释放,并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执行情况。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应当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九十条,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复议,但必须立即释放被拘留的人。如果复议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复核,并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民事诉讼庭审过程的程序及法庭纪律,包括庭前准备、宣布规则和纪律、法官入庭及报告庭审准备情况,以及正式开庭活动。庭审程序严谨,包括核对身份、宣布开庭、询问回避等步骤,以确保庭审的公正、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