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时间:2025-07-13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受伤的,并且对事故的责任没有异议的,可能私下协商赔偿问题,那么撞到人说没事,事后报警算不算是逃逸?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以下用语的含义是:- “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驾驶或遗弃车辆逃离现场,或者进行潜逃和藏匿的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罚如下:1.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被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所谓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仅仅指逃离事故现场,还包括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的情况。2. 如果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将被处以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所谓的“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况。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根据《解释》第4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导致死亡两人以上或重伤五人以上;- 负事故同等责任,导致死亡六人以上;- 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且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
在刑法理论上,对于“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然而,本文认为,这种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属于一种过失犯罪,为了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因此,《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情况,应根据刑法第232条和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小事故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理
小事故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理。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小的交通事故后逃逸是违法行为,报警后交通部门会受理并查缉逃逸者。报警信息包括事故详情和逃逸者特征等。逃逸对事故责任有重大影响,逃逸方可能承担全部责任,无论事故实际情况如何。总之,我国法律对逃逸行为有严格追究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交通肇事后逃逸、道路上追逐竞驶或醉酒驾驶、暴力抗拒执法、故意冲撞执法人员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等违法行为,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文章提醒驾驶员要谨慎驾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交通事故时要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包括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等。窝藏、包庇罪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藏处所、财物等帮助其逃匿或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犯罪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对于犯窝藏罪的个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面临不同程
-
交通肇事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
酒驾、醉驾与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
-
醉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