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光介绍称,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共计50331件,其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达到2595件。
自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贵州、山东、江苏、福建等13个省(区、市)法院共受理了45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据了解,在43起由环境公益组织作为原告提起的诉讼中,实际只有9家环境公益组织参与其中。
根据民政部今年初的统计数据,符合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公益组织有700多家,与实际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9家相差甚远。
王*光指出,环境公益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种诉讼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而且公益组织还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此类案件的技术性较强。
针对媒体提问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被宁夏两级法院拒绝受理一事,王*光表示,中国绿发会已向最高法提出了再审申请,并且该案件已被最高法立案。
再审申请是审判监督程序的一部分,最高法目前正在调阅卷宗并对该案进行审查。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生效的判决或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将进入再审程序;如果没有错误,将驳回申请人的申请。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燃煤锅炉单位和印刷公司违法排污的案例。燃煤锅炉单位未按规程加碱导致二氧化硫排放超标,被处以罚款并责任人被行政拘留;印刷公司未运行废气净化设施,直接排放印刷废气,同样被罚款并责任人被行政拘留。两个案例都强调了企业需遵守环保法规,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重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