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了被下放了27年的死刑复核权。这一决定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刑事法制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对我国刑事审判工作产生影响,而且对国家法制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
为了理解死刑复核权下放和重新收回的原因,我们需要回顾27年前的一段历史。1979年,“文革”结束后,恢复被严重破坏的公检法司秩序成为当务之急。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根据当时的《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规定,死刑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然而,在《刑事诉讼法》通过后的半年内,发生了几起震动中央的恶性刑事案件。其中包括1979年9月9日在上海市控江路江浦路口发生的“控江路事件”。这些案件以及类似案件的发生成为死刑复核权下放的催化剂。
于是,在《刑事诉讼法》施行43天后的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将部分死刑复核权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这一决定成为死刑复核权下放的开始。次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通过了《关于死刑案件核准问题的决定》,延长了死刑复核权下放的期限。
然而,在死刑复核权下放期限结束前,中央做出了严打的决定,使部分死刑复核权无限期地下放给地方。这导致了死刑复核权下放的延续。
直到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了死刑复核权。这一决定标志着死刑复核权下放的结束。
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决定对我国刑事审判工作和国家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将重新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提高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