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出资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规定,未按照规定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其他发起人或股东的投资,即欺骗其他发起人和股东。
单位虚假出资是指单位股东表面上出资而实际未出资,本质特征是单位股东未支付相应对价而取得公司股权。虚假出资行为包括未交付应当交付的出资额(包括货币和实物)或未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该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即行为人有义务实施真实出资,但拒不履行,造成或可能造成侵害公司、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危害后果。
实践中单位虚假出资主要表现为:
根据《公司法》第200条规定,对于虚假出资的公司发起人、股东,公司登记机关可以责令其改正,并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如果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构成虚假出资罪。根据《刑法》第159条的规定,对于个人犯罪,可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对于单位犯罪,可对单位处以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公司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虚假出资的认定及法律责任。首先定义了虚假出资,并描述了其行为特征;然后阐述了单位虚假出资的主要表现;接着说明了虚假出资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最后提到了虚假出资的立案追诉标准。
哪些情况下可以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首先,公司未经清算即被注销,导致公司债务无法清算时,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可以被追加为被执行人。其次,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且无法提供财务账目时,如果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逃避债务,可以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
我国公司法关于认缴期限未届至股东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股东在认缴期限内通常不承担连带责任,但如果公司进行破产清算则例外。文章还详细解释了虚假出资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在判断股东是否存在虚假出资时,原则上应由债务人承担举证责任。
公司执行阶段中是否可以追加股东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四种情况,包括股东出资瑕疵、公司人格形骸化、滥用一人公司人格以及转移、隐匿、侵占公司财产。在执行程序中,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以追加相关股东为被执行人,并承担相应责任。根据相关法律知识,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