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纠纷是涉保险法律纠纷中最常见的一种,而本文主要想从保险利益原则谈人身保险合同成立纠纷的解决。
保险利益原则的重要性
在保险理论上,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损失补偿原则和保险利益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又称为“投保人至上”原则,其宗旨是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项原则的提出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保险服务的实质意义是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集中社会分散的资金,以便在发生事故导致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时,能够以赔偿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消化意外的损失。因此,保险业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同时还承担着集中资金、共同防灾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保险合同常是格式合同,其条款是由保险公司事先制定的,投保人在与保险公司的订约过程中处于劣势,对保险合同规定的条件,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没有商量的余地。按合同解释的理论,在对格式条款产生异议时,应作出对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利的解释,以保护劣势方的利益。
保险利益原则在国内外的认同和执行
保险利益原则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同和执行。我国保险法在“保险合同”一章对保险利益作了界定,规定保险利益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然而,除此之外,保险法对于如何确保保险利益的实现并没有更多的具体规定。这使得在实际保险活动中,处于劣势一方的投保人往往难以凭借保险利益原则为自己争辩。尽管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对格式条款的解释原则,但对于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保险合同,我们的司法机构似乎更倾向于保护保险公司的利益,而不是投保人的保险利益。
明确保险利益原则的必要性
鉴于我国保险业即将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明确保险利益原则在保险立法中的地位,有助于我国保险立法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明确保险利益原则也有助于完善保险立法,解决保险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改变立法滞后于实践的状况。
从保险利益角度确定人身保险合同成立
人身保险合同的定义和特点
人身保险合同是指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关于风险承担的民事约定。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出现时,如被保险人患病、受伤或死亡,或保险期限届满时,必须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人身保险合同常见的有:人寿保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以及疾病保险合同。
人身保险合同成立的要件和判定标准
人身保险合同的成立需要符合合同法的要求。合同的订立是指缔约人为意思表示并达成合意的民事行为,具体表现为将要约人的意思表示转化为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和承诺的方式。因此,人身保险合同的订立也必须经过要约和承诺的过程。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合同的成立需要具备三个要件: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人与投保人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投保人填写正确的投保单并递交给保险公司属于有效的要约。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保险要求作出承诺后,保险合同才能成立。
保险公司的承诺行为和保险合同成立
保险人收到投保人的保险要求后,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出具保险费预付款收据、出具暂保单等方式表示接受。从一般的合同理论看,保险人对投保人的保险要求作出上述行为后,应可认为已表示“同意承保”,从而形成了对投保人要约的有效承诺,保险合同便可成立。然而,在实际的保险活动中,保险公司的行为并不总是能直接构成对投保人要约的有效承诺。在某些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以保险合同未成立为由拒绝给付保险金。因此,需要明确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推定保险公司已对投保人的要约作出了承诺。
保护投保人利益的原则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在处理人身保险合同成立的具体问题时,如果现行保险法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可以借鉴法律的一般原理,特别是保险利益原则。从保护投保人的保险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合同成立要件中的具体因素进行解释,尽可能地保护处于劣势的一方缔约人的利益。在判定保险公司是否已对投保人的要约作出承诺时,应考虑保险公司在保险单上加盖公司印章、收取投保人保险费等行为,并在规定的时间或合理时间内作出明确的同意承保的表示。此外,保险公司内部的业务操作规定只有在保险合同中明确注明或明确告知投保人时,才能对投保人产生约束力。保险公司不能因其员工未按照内部规定办理保险业务而拒绝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文章已润色和重新组织,但与原文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