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是一种共犯人,只存在于共同犯罪中。因此,在认定胁从犯时,必须考虑犯罪构成要件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以下是两种需要注意的情况:
如果行为人在身体上完全受到强制,完全丧失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了某种行为,由于主观上没有罪过,不构成胁从犯。例如,抢劫犯持枪劫持出租车司机,强迫司机将其送往某银行实施抢劫行为,由于司机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不构成抢劫罪的胁从犯。
如果行为人在面临紧急避险条件时实施犯罪行为,不构成胁从犯。例如,民航飞机在飞行中突遭武装歹徒劫持,机长为避免机毁人亡,不得已将飞机开往歹徒指定地点。机长的行为是紧急避险,不是劫机犯的胁从犯。
胁从犯是指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或强制而被迫参加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根据刑法规定,胁从犯也要对犯罪结果负刑事责任。虽然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犯罪分子的威胁、强迫或控制,但就其自身而言,并未丧失认识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意志自由和能力。例如,汽车驾驶员被抢劫犯用刀逼迫交出钥匙,致抢劫得逞并顺利逃脱。汽车驾驶员在抢劫犯的精神控制下被迫交出汽车,为抢劫犯提供了犯罪和脱逃的交通工具,其行为已构成胁从犯罪。
认定胁从犯的主要要件是看其是身体受到控制还是精神上受到威胁、强迫。如果是身体受到控制而致犯罪得逞,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胁从犯罪,不受刑事处罚。如果行为人只是在精神上受到威胁、恐吓、控制、强迫而致犯罪得逞,则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胁从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根据胁从犯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胁从犯的构成特征:
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实施或不实施的情况下,因某种原因而选择了实施犯罪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选择实施犯罪行为是出于不得已的情况,即不情愿地实施犯罪,而并非主动参加犯罪,这是胁从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最大区别。因此,胁从犯的主观方面通常表现为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可能构成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犯。但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但因身体或精神受到强制而丧失了选择可能性,也不能构成胁从犯。
胁从犯的构成包含三个要素: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行为人参加共同犯罪、实施犯罪行为是受他人胁迫的,胁迫是指以剥夺生命、损害健康、揭发隐私、劣迹、毁损财物等方式对行为人进行精神上的强制;由于胁从犯参与实施了共同犯罪,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共同犯罪行为的一部分,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以及处罚。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教唆犯,以及起辅助作用的从犯。主犯的处罚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犯的处罚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此外,被胁迫参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犯罪,可以不认定为犯罪,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需根据法律规定特定情况做出。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定义、作用以及类型。首要分子在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导作用,是主犯的一种。中国刑法对首要分子的处罚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更是被严惩的对象。刑法对首要分子的类型和处罚都有具体规定。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分类。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态。文章详细解释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概念,并阐述了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以及各行为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