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合同下载 > 创业经营 > 公司章程 > 二人股份制公司章程范本

二人股份制公司章程范本

时间:2020-05-25 浏览:24次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_________________公司章程

为建立本公司运行机制,确立和规范公司组织和行为准则,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特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司名称:

第二条 公司住所:

第三条 公司股东姓名及身份证号码:

1、甲方:

身份证号码:

住址:

2、乙方:

身份证号码:

住址:

第四条 股东的合营期限(即公司的营业期限)为____年,自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计算。

第五条 公司为____________公司,股东以____________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二章 宗旨、经营范围

第六条 公司宗旨:守法经营,恪守信用,服务经济发展。

第七条 公司经营范围:

第三章 注册资本及出资

第八条 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___万元。

第九条 股东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时间和出资比例:

1、甲方____________:出资人民币________万元整,以___________(出资形式)于公司登记前一次性出资缴清,占注册资本的________%;

2、乙方____________:出资人民币________万元整,以___________(出资形式)于公司登记前一次性出资缴清,占注册资本的________%。

第十条 股东各方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各自认缴的出资额,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出具验资报告。股东不按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的,应当向已按时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 公司成立后,应向股东签发盖有公司印章的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公司名称;

2、公司登记日期;

3、公司注册资本;

4、股东的姓名、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

5、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

第十二条 公司备置股东名册,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1、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及住所;

2、股东的出资额;

3、出资证明书编号。

风险提示: 由于股东出资人持有的股权属于财产权,因此是可以和房屋、土地、车辆、存款等有形财产一样发生继承的,如果股东出资人死亡则其继承人有权继承其名下的出资股份。如果公司股东出资人为了防止发生此类情况,避免有不熟悉的继承人通过继承成为公司股东,那么可以对股份的继承做出特别约定,比如股东出资人死亡则由其他股东收购其股权,而由其继承人分割股权价款等。

第十三条 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1、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的______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______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诉讼阶段中的股权转让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转让的规定。在诉讼阶段,股东有权转让股权,但如法院裁定限制或查封股权则不得转让。股权转让需遵循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股东间可相互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向非股东转让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同时,公司 章程可另行规定。法院强制执

  • 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

  • 退股权的法律规定

    关于公司法中关于退股权的法律规定。股东在公司连续盈利但连续五年不分配利润,或公司发生合并、分立或转让主要财产等情况时,都有权要求公司按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同时,如果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也有权要求公司收购股权。如双方无法达

  •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以及保护方式。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账簿等相关资料并提问的权利。该权利是共益权且为法定权利,由《公司法》直接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剥夺或限制。公司需主动披露信息,股东知

  • 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和形式
  • 公司股东开设同类公司的法律处理方式
  • 公司股东股权转让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