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难、又称紧急避险,是一个法律术语,指为了使本人或他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损害另外的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依据如下: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156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
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危险发生。也就是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情况,如自然灾害、动物侵袭、人的行为等使合法利益面临着紧急的危险。
(2)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正在发生的危险。也就是说:①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想象、推测的;②这种危险是正在发生的,十分紧迫。
(3)避险行为盛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所谓迫不得已,是指采取紧急避险是唯一的途径,别无选择。因为紧急避险是以牺牲较小的利益的方式保全较大利益,只要有其他办法能避免危险,就不必采取牺牲某种利益的方法。(4)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这是避险目的正当性的条件。法律不认可为保护非法利益而采取避险行为。
(5)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应是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保护的权益,而不能等于或大于所保护的权益。换言之,“丢卒保车”是必要的,而“丢卒保卒”或“丢车保卒”,就超过了岿要限度。这是由紧急避险的目的和性质所决定的。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要求及大学生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高职院校必须确保学生至少顶岗实习半年,这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如有遭受学校强制实习的情况,可向教育局投诉或依据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定
发微信辱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问题。文章定义了侮辱和诽谤行为,并阐述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被侵害的对象以及损害后果等因素对于判断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就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同时,
环境污染对财产造成的损害,分为人身损害和环境损害两个方面。人身损害包括健康权利和生命权的侵害以及精神损害。环境损害则表现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受损,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多种损害。因此,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们
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及法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赔偿内容为给付金钱或实物财产。在实际承担时,赔偿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物权法》相关规定,物权受到侵害时,需结合具体条文及个案来确定责任构成和赔偿范围,贯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