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9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社会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在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特殊行为。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引发险情发生的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如果紧急避险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紧急避险行为是否成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件:1)存在正在发生并且威胁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利益的危险;2)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3)避险行为不得超过必要限度,即不得造成更大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驾驶员避免的危险正是由他本人的不当行为引起的,那么紧急避险行为就不能成立。
在本案中,驾驶员李某在车辆正常行驶中突然刹车,导致乘客张某受伤。然而,驾驶员并没有故意伤害乘客,而是为了避免与违规横穿公路的骑车人相撞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根据当时的情况,驾驶员的行为是避免车祸发生的唯一选择,并且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因此属于合理合法的紧急避险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驾驶员不承担责任,而应由引发险情的违规横穿公路的骑车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无法找到引发险情的人,根据法律上的公平原则,受害人可以要求驾驶员承担赔偿损失。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90条的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根据第302条的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伤害赔偿责任,但如果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则不承担责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规定适用于持票者、持优惠票者、按规定免票者、已交钱但未给票者以及承运人允许搭乘的无票乘客。换言之,只要驾驶员同意乘客上车,驾驶员就负有将其安全运抵目的地的责任。
在本案中,乘客张某是经过驾驶员李某同意免费乘车的。因此,除非李某能够证明张某本来就患有锁骨疾病,或者是张某故意将身体伸出车外造成的,否则李某应当承担张某伤害的赔偿责任。因此,驾驶员以乘客免费乘车为由拒绝赔偿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然而,如果驾驶员以紧急避险为法律依据,则有可能胜诉。
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要求及大学生强制实习举报的法律依据和途径。高职院校必须确保学生至少顶岗实习半年,这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如有遭受学校强制实习的情况,可向教育局投诉或依据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大学生维权的现状、定
物权受到侵害时的损害赔偿范围及法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为前提,赔偿内容为给付金钱或实物财产。在实际承担时,赔偿责任受多种因素影响。依据《物权法》相关规定,物权受到侵害时,需结合具体条文及个案来确定责任构成和赔偿范围,贯彻完
紧急避险情况下是否可以对实施者进行正当防卫的问题。在符合特定条件时,紧急避险可视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行为对于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至关重要,并且不需承担刑事责任。然而,若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因紧
紧急避险这样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权益收到损害的,应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