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止非法拆迁行为的过程中,被拆迁人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行政程序,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知己”方面,被拆迁人应整合自己的权属凭证和相关文件,如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和宅基地证等,并妥善保管,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
“知彼”方面,被拆迁人应注意收集拆迁方的相关行为信息,了解拆迁方的动态,包括拆迁公告、安置补偿方案等文书,以充分检验拆迁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拆迁维权过程中,被拆迁人需要掌握主动权,选择最有利的法律手段。
首先,被拆迁人需要了解征拆迁过程中的法律程序,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被拆迁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申请或诉讼,避免错失救济时机。
其次,被拆迁人需要收集和准备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最后,被拆迁人需要了解法律对征地拆迁行为的具体规定,以便在维权过程中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
被拆迁人应提前采取措施保障自己的权益,以防止后期被动。
在拆迁发生时,被拆迁人应记录房屋的位置、环境、装修和布局等实际情况,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装监控设备。此外,可以使用房屋周边位于征拆项目红线范围外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比对,加强照片或摄影的真实性。这样可以防止拆迁方在后期秘密拆除或采取其他违法手段破坏房屋的真实情况。
如果开发商或拆迁人未经正当法律程序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侵害了被拆迁人的民事权利,拆迁人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拆迁人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如果证据成立,拆迁人则需要承担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的责任,并赔偿其他财产损失以及可能引起的精神损害。
具体而言:
强制拆迁的时效性问题,包括公民不服强制拆迁决定后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限制以及强制拆迁的条件。对于强制拆迁,必须以补偿决定为前提,同时满足其他条件如作出裁决并送达当事人、超过规定搬迁期限未搬迁等。被征收人需知道法律时效,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一起因道路改造强制拆迁房屋引发的行政赔偿案件。原告陈忠江的门市房被新民市政府以“违章建筑”的名义强制拆除,但政府未出示相应的“违建”确认书,且未遵循法定程序,因此强拆行为被判定违法。虽然陈忠江获得了拆迁补偿,但他认为补偿不合理,其赔偿请求被法院驳回。
房屋被偷拆时拆迁户应起诉的对象以及误拆、偷拆和帮拆的违法性问题。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应承担相应责任,原告只要提供征地公告或征收决定公告,即可证明“偷拆”的法律后果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征收方在拆除房屋前应依法进行确认程序,被征收人需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误拆和偷拆
房屋强拆后是否可以通过信访解决的相关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信访可用于提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意见和不满,但对于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需按相关法律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强制拆迁需满足法定条件,如被征收人不申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