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对房屋进行强制拆迁时,必须遵守以下程序:
1. 作出征收补偿决定: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征收决定,对被征收人进行征收补偿决定。
2. 期限内不搬迁的处理: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并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情况下,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 强制执行程序:强制执行申请书应附带补偿金额、专户存储账号、产权调换房屋和周转用房的地点和面积等相关材料。法院在审理后作出裁定,才能进行强制执行。
为防止因操作不规范、政策不透明而引发各类纠纷,在房屋拆迁中,必须坚持公开化的动拆迁政策。这包括对办事制度、政策、程序、安置房源和动迁纪律进行公开。通过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可以增加居民对拆迁政策的认识,遏制个别人漫天要价、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现象。
由于动迁政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且涉及到被拆迁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动迁人员的业务培训。动迁人员应熟悉动迁法规,掌握政策。同时,应制定考核后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依法进行拆迁。
房屋拆迁具有一定的政府行为色彩,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拆迁工作。一方面,应督促动迁方充分考虑拆迁户利益,耐心宣传拆迁政策,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那些漫天要价、拒不搬迁的“钉子户”问题,包括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保障拆迁工作的公正和公平。对拆迁中的不规范行为和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查处。司法部门在审理房屋拆迁安置纠纷案件时,应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城市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常见的违法拆迁手段,包括未批先用、越权批地、规避审批权以租代征、土地供用方式违法、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圈地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和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违法拆迁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严重后果。
房屋被强制拆除后的救济途径,包括通过上诉来维护合法权益。政府有责任证明拆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无法证明,则强拆行为违法。投诉人持有土地使用权证,其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可向法院起诉。如主持拆迁的领导无法说明拆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政府或上级部门应追究相关人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新条例及其相关细则。新条例强调了拆迁补偿的民主化和多元化,并详细说明了补偿内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评估与补偿、房屋产权调换的选项和规定,以及搬迁、安置和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等事项。文章还涵盖了补偿协议和补偿决定的订立、强制执行等
纪检委是否受理征地拆迁问题。纪检机关并不管辖此类纠纷,争议产生时应向本地人民法院提交请求,并明确赔偿方案、行政复议和诉讼权利等。市、县级人民政府需告知房屋征收补偿费用,未提出复议或诉讼的,依法裁决并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征地拆迁纠纷可通过行政裁决机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