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住宅或商业场所作为公民的居住用房或商业用房,具有较高的价值,并承担着多重社会属性。"居者有其屋"原则是社会稳定的有利保障。根据《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三十三条,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追诉标准。
根据上述规定,涉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应当满足以下情形之一,才能予以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造成的损失金额达到五千元以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人多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达到三次以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人纠集三人以上,公然进行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
除了上述情形外,如果行为人的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行为具有其他严重的情节,公安机关也应当立案追诉。
关于拆迁程序的问题,指出未签字就实施强拆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强制拆除前需进行公告并限期要求当事人自行拆除。同时,《物权法》为房屋拆迁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强制拆迁仍需依法进行。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建设单
司法强拆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强拆需满足申请人适格、申请期限合法、被申请人履行法定义务三个条件。法律规定包括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非法方式迫使搬迁以及强制执行条件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
征收中公房承租人拒不搬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采取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如果承租人拒绝搬迁,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因此,对于拒不搬迁的公房承租人可采取法律手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