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在5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弯,于1993年入被告医院进行治疗。然而,治疗效果不佳,于1994年11月被告为其进行了“哈氏杠”植入矫正术。几个月后,“哈氏杠”脱钩,被告再次为其手术重新植入。1998年3月5日,陈-静因背部剧痛到被告医院接受检查,经诊断为“术后断杠”,于1998年3月至5月进行了三次大手术。最后一次手术为“前路松动手术”。
在第一次接受“哈氏杠”植入矫正术时,医院与病人家属签署了手术同意书,其中明确提到可能发生“脱钩”和“断杠”等并发症。医院收取了病人各种费用共计3800元,并私自向病人家属收取了材料费300元,但未开具收据。
在断杠取出手术时,医生将取出的断杠带走,并对病人家属表示已经丢掉了。
原告于1998年7月21日向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各项损失52173元,并承担诉讼费和原告继续治疗所需的医疗费。然而,在一审中,原告因断杠在被告手中而不能举证。被告则以“病人在48小时内未提出索要(断杠),院方可以自由处理这类证据”、“国内外已经有100多例断杠发生,因此断杠是合理的并发症”以及术前手术同意书已经告知“脱钩”“断杠”是并发症,推卸自己的责任。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经审理,于1998年11月13日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一审判决,于1998年11月25日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被告出示了某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各种证件以及“哈氏杠”产品合格证书,并声称被告医院只从该厂购买“哈氏杠”。因此,植入原告体内的“哈氏杠”为合格产品。然而,原告代理人认为上述证据并不能说明植入原告体内的“哈氏杠”是该厂生产的产品,即使是该厂生产的产品,也不能证明病人体内的断杠是合格产品。
根据法院的判决,原告在接受手术前已被告知术后可能会发生脱钩和断杠等常见并发症,并与被告签订了手术同意书。因此,原告对术后明知的并发症应承担责任,被告不应被追究责任。此外,原告未能提供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的证据,因此被告对产品质量责任也不应承担责任。
产品质量侵权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产品存在缺陷导致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时,生产者或销售者需承担连带责任。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可以向受害者赔偿后向相关责任方追偿。同时,法律规定了生产者的免责事由。对于实施恶意产品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担忧,实际上知假买
净水器冻裂责任的认定以及解决产品质量纠纷的方式。根据国家规定,净水器冻裂责任由持有者承担,不属于保修范围。消费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产品质量纠纷,并有权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面对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供需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订立的供需合同。合同中明确了产品的明细、质量要求及技术标准、需方工作和供方责任、验收标准方法、结算方式及期限、违约责任及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等内容,以确保双方权益。合同经双方签章后生效,一式多份,供需双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多种特定情形下的适用范围。在侵权诉讼中的建筑物倒塌、医疗纠纷、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情形,以及难以收集证据和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中适用。同时,该原则在对方妨害举证的诉讼中也适用。然而,在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和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