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土地收益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由于卖地来钱易、快、多,许多地方将征地拆迁、赶农民上楼、招商引资作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地方政府积极进行征地拆迁,主要是看中土地差价带来的丰厚收益。一些地方政府在征用农地时常常采取强征强拆的手段。高额的行政开支和不计后果的举债开发建设导致地方财政负债累累,使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形成了恶性循环。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需要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基本农田、超过35公顷(525亩)的耕地以及超过70公顷的其他土地需要国务院批准,而规模较小的征地项目需要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为了规避国务院审批,许多地方政府将征地项目分解报审,甚至有些胆大妄为者干脆不报审,或者多征少报,不发或少发失地农民补偿款的情况也很普遍。在现有体制下,政府的违法违规征地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仅依靠上报材料,审批部门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受到处罚的只是少数人。由于地方领导权倾一方,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对此听之任之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受侵害的失地农民投诉无门,打官司成本高昂,有些甚至被法院拒之门外。
一些地方官员在意识形态上对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和农民土地权益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多地方干部甚至认为土地都属于国家,他们要征用农民的土地就得给予,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加之政绩考核更侧重地方的GDP和外在政绩,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征地和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并不在考核范围之内,农民对地方官员的升迁没有发言权。因此,许多违法违规征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常常理直气壮、霸道嚣张,有些人不仅没有受到追究责任,还以此来彰显政绩并获得升迁。
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开发商、村干部等形成了利益链,每个环节都想方设法从中获利,谋取私利。在农地买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等方面,潜规则盛行,利益链环环相扣,导致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不仅政府相关部门频繁出现腐败案件,村级官员的贪腐问题也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严重受损,农村集体财产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政府违法征地的应对措施和法律举报渠道,包括被征收人向上级政府、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举报的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标准和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对于违法征地行为,被征收人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关于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截留的问题。法律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归农村经济集体成员所有,而村委会截留40%是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公告补偿方案并接受监督,同时强调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应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决定。但需注意,土地补偿费和征地补偿不同,征地补
县级政府征地是否属于国家级征地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县级政府没有土地征收权的审批权限,因此是否属于国家级征地取决于作出征收决定的审批机关。如果是国务院批准的征收决定,就可以认定为国家级征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
各地征地投诉的处理办法。当发生征地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向土地管理部门或检察机关举报来解决。对于违法征地行为,可以向上一级政府或公安机关举报。同时,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紧急通知,省级政府应加强征地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市、县政府需切实履行责任,确保依法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