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土地收益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由于卖地来钱易、快、多,许多地方将征地拆迁、赶农民上楼、招商引资作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地方政府积极进行征地拆迁,主要是看中土地差价带来的丰厚收益。一些地方政府在征用农地时常常采取强征强拆的手段。高额的行政开支和不计后果的举债开发建设导致地方财政负债累累,使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形成了恶性循环。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需要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基本农田、超过35公顷(525亩)的耕地以及超过70公顷的其他土地需要国务院批准,而规模较小的征地项目需要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为了规避国务院审批,许多地方政府将征地项目分解报审,甚至有些胆大妄为者干脆不报审,或者多征少报,不发或少发失地农民补偿款的情况也很普遍。在现有体制下,政府的违法违规征地行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仅依靠上报材料,审批部门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受到处罚的只是少数人。由于地方领导权倾一方,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对此听之任之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受侵害的失地农民投诉无门,打官司成本高昂,有些甚至被法院拒之门外。
一些地方官员在意识形态上对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和农民土地权益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多地方干部甚至认为土地都属于国家,他们要征用农民的土地就得给予,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加之政绩考核更侧重地方的GDP和外在政绩,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征地和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并不在考核范围之内,农民对地方官员的升迁没有发言权。因此,许多违法违规征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常常理直气壮、霸道嚣张,有些人不仅没有受到追究责任,还以此来彰显政绩并获得升迁。
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开发商、村干部等形成了利益链,每个环节都想方设法从中获利,谋取私利。在农地买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等方面,潜规则盛行,利益链环环相扣,导致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不仅政府相关部门频繁出现腐败案件,村级官员的贪腐问题也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严重受损,农村集体财产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遭遇非法征地时,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文中介绍了相关的法律途径和注意事项,包括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出起诉,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注意诉讼时效以及被告主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