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最高人民法院于9日下午发布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该司法解释对于食品药品纠纷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司法解释共有18条规定,将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最高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位购买者明知超市出售的香肠过了保质期而购买,法院最终判决支持购买者退货并取得十倍价款赔偿金。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如果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并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此为由进行抗辩,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新表示,此次司法解释对于“知假买假”索赔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对于统一司法尺度、打击无良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给消费者的赠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害时,消费者可以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消费者未对赠品支付对价为由进行免责抗辩时,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工表示,无论是赠品还是付费商品,都必须保证质量安全。赠品的成本实际上已经分摊到付费商品中,因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也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如果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药品,使消费者遭受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与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光表示,食品药品与人民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明星代言人和广告经营者都有义务去了解其安全问题。因此,在虚假广告中,多方都应承担责任。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司法解释规定,如果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食品、药品遭受损害,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药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的真实信息,消费者可以请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承担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
孙*工解释说,商家入驻网络交易平台通常要支付入场费,具备先行赔付的条件。如果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的真实信息,其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明知侵权而放任自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则构成共同侵权。
司法解释规定,如果食品认证机构故意出具虚假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如果食品认证机构因过失出具不实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人民法院也将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副校长王*明认为,这样的规定既减轻了行政监管机关的执法压力,又为广大网购者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救济途径。
产品缺陷与赔偿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我国《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存在缺陷但未造成损害时,消费者无需赔偿但可以退货;如果产品缺陷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侵害人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方式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
快递纠纷的解决办法,包括服务时限、快递延误、货物毁损和丢失等方面的规定。对于不同情况,文章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投诉、协商、报警等。文章还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和相关的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当生产或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失时,消费者可主张赔偿损失及惩罚性赔偿。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纠纷的处罚和赔偿,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赔偿实际损失、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以及经营者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
外出就餐时吃到异物,消费者是否可以要求店家支付10倍的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生产经营混有异物等食品需要支付罚款,消费者可以要求退换菜品或投诉至相关部门。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了消费者在遇到商品或服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