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最高人民法院于9日下午发布了《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该司法解释对于食品药品纠纷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司法解释共有18条规定,将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最高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位购买者明知超市出售的香肠过了保质期而购买,法院最终判决支持购买者退货并取得十倍价款赔偿金。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如果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并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此为由进行抗辩,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新表示,此次司法解释对于“知假买假”索赔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对于统一司法尺度、打击无良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给消费者的赠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害时,消费者可以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消费者未对赠品支付对价为由进行免责抗辩时,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工表示,无论是赠品还是付费商品,都必须保证质量安全。赠品的成本实际上已经分摊到付费商品中,因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也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如果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药品,使消费者遭受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与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光表示,食品药品与人民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明星代言人和广告经营者都有义务去了解其安全问题。因此,在虚假广告中,多方都应承担责任。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司法解释规定,如果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食品、药品遭受损害,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药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的真实信息,消费者可以请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承担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
孙*工解释说,商家入驻网络交易平台通常要支付入场费,具备先行赔付的条件。如果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的真实信息,其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明知侵权而放任自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则构成共同侵权。
司法解释规定,如果食品认证机构故意出具虚假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将予以支持。如果食品认证机构因过失出具不实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可以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人民法院也将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副校长王*明认为,这样的规定既减轻了行政监管机关的执法压力,又为广大网购者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救济途径。
患者购买药品时的消费者投诉权利。根据相关法律,患者若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依法投诉。解决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请求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仲裁或诉讼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监督检查药品相关事项,并需保密被检查人的秘密。消费者投诉时,需提交基本情况、投
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消费者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担忧。作者强调了只有保障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提出加强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和服务环节的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议。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观点阐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
《产品质量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针对产品质量纠纷,消费者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权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包括一般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缺陷导致的损害。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但产品缺陷导致损害
租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是否有效的问题。介绍了格式条款的定义及其在租房合同中的应用,并指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在某些情况下需承担提醒和说明的义务。《民法典》对于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于租房合同没有违约条款而对方违约的情况,法律也有相应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