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以下不正当价格行为:
经营者之间串通一致,操纵市场价格,以此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之外,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属于违法行为。
经营者故意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此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也是违法行为。
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同样是违法行为。
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服务,却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也属于违法行为。
经营者通过采取抬高等级或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压低价格,同样违法。
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谋取暴利,也属于违法行为。
除上述列举的违法行为外,还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的不正当价格行为。
根据第四十条的规定,经营者如果从事上述不正当价格行为之一,将面临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将受到警告,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被责令停业整顿,或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对于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将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执行。对于属于全国性的行为,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对于属于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行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根据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支付过多的价款,应当退还多付的部分;如果造成损害,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将面临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根据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或者转移、隐匿、销毁依法登记保存的财物,将受到处以相关营业所得或转移、隐匿、销毁的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我国公司法中关于未清算公司债务的责任承担问题。公司未按照法定程序清算解散时,股东需承担连带责任。清算期间的经营活动与清算无关将被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清算组需按规定报送清算报告,隐瞒重要事实将被责令改正。清算组成员违法行为将受到罚款等处罚。
虚假广告的法律性质和相关法律规定。虚假广告属于欺诈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法律规定,经营者若存在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具体欺诈行为包括商品不符合安全要求、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计算违法所得时的认定办法。该办法旨在规范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计算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根据不同违法行为,如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传销活动等,有相应的违法所